“买卖公平,银账明白,一年不知道能省了户部多少银两。”
“如此一来,各省的商家必然竞相到京师来开分号,以期通过竟价从户部得到生意。这样既繁荣了市面,又能保证朝廷和宫中所需,是不是一举多得?”
这一番设计,任谁都能看出比之前内务府与皇商把持着采办的做法好得太多,众人再无任何辩处。
弘昼笑道:“皇上,如此一来,内务府就没了任何采办的差事,怕是要闲下来好多人。”
乾隆道:“朕倒也为他们想好了去处,若是他们真心想做,就是内务府的人都去了怕也不够。”
“只是倘若他们仍旧像以前那样,个个拿出爷的作派,正经事儿一概不懂,只知道赚黑心钱,怕是迟早还得丢了这个饭碗。”
“皇上想了什么去处,需要那么多人?”弘昼好奇的问。
“把皇商裁撤了,不是朝廷什么都放开手了。有些东西,还得掌握在国家的手里。”
“有些是国家专卖的,比如盐,铜,铁这些,即使将来有的会准许民间经营,大头也还要朝廷抓住。”
“有些是禁止民间制造和持有的,比如火枪,火炮,火药等武器。”
“还有一些大的工程,耗资巨大,见利又慢的,比如修路,筑堤,水利这些。”
“这就需要国家自已管起来,要设立好多大的作坊,商号这些。有的要归工部,还有的要归即将设立的商部。”
“不管归哪个部,都不再似从前那样官督商办,而是实打实的官设官办,只不过不能委出去很多官吏。其中只有很少的人是朝廷吏员,多数都是雇工和伙计。”
“这些国家办的作坊和商号,也要如民间生意一样缴税,年底有了盈利也是朝廷的。”
“如此一来,朝廷不仅有了很多的家底和进项,还把握住了国家的产业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