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从秦汉之时就在婚嫁时出现了所谓的五不娶,西汉末戴德的《大戴礼记·本命》就有所记载那五不娶,后来还有人专门批注:丧妇长女不娶,无教戒也。
要是用白话文翻译一下的话,就是说母亲早亡的女孩家,在长大的过程中没有母亲的教养,那个女孩子在嫁人之前不知道该怎么为rén • qī,为人母。
也就是等于是说,作为长女的女孩在失去母亲后,原本就十分悲惨的她在婚姻市场上的身价也是直线下降,成为众人不看好的残次品。
这也是一般男子丧妻后,为什么四周的亲朋好友一定要男子续弦的重要原因之一,反正继母也是母,女孩子的情况会好一些。
当然像原主这种情况父母双亡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弥补的可能,李氏自然不看好侄女的未来,那么做女儿的陪衬物正好。
李氏在心里盘算着,将来侄女到二房时,就要让她和女儿在一处,要让她记住陶家二房的恩德,还要让她礼让妹妹。
她决定要仔细教导一番,在心里盘算着情况,读过书的女孩才值钱,侄女在官宦人家的行情不好不怎么好嫁。
但李氏同样知道,这世上从来只有娶不着媳妇的男人,就没有嫁不出去的女人,侄女绝对不会烂在她手里。
她的眼睛转了好几圈后,盘算着该怎么把卖侄女的利益最**,实在不行就嫁进商家,可以拿到一笔钱。
当然因为李氏自身经历的原因,她可是不打算让侄女读什么历史等杂书,聪明人从中可以看出来太多。
李氏打算让侄女和二房的庶女一起多读读什么女戒之类的正经书,女人不要太聪明,活着就好。
虽说士农工商中的商家地位很低,但是那种想要求娶的人家都是很有钱,又最喜欢附庸风雅。
她的yy一番后眼睛有些发亮,一个没落的世家女可以收到大笔聘金,绝对可以买个好价钱。
而且她想过就算是侄女心里不同意,她一个世家女竟然嫁入商贾之家?也没有人会理睬。
陶二自然是会听她的话,就不会为侄女出头,长房的侄女最后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听话。
李氏心里是美滋滋的,一想到这种情况,她整个人都是有种想要飞扬起来的感觉。
谅侄女不敢反抗,要知道她对大房子女有养育之恩,说出去都是遭到别人唾弃。
李氏之所以敢如此算计大房的人,是她明白陶二对长房有着厌恶的情绪。
那么她怎么折腾折磨大房的儿女,陶二都不会觉得李氏做错什么。
在今后的日子长房的三个孩子,就会被她牢牢抓住手里。
如果将来操作的好,绝对可以利用大房大大捞一笔。
这些算计来的属于私房钱,是她一个人拥有。
甚至有可能自家儿女婚嫁的钱财都有了。
李氏现在还反应过来一件事。
大嫂韩氏的儿女今后就要听她的话。
这个发现让李氏心里是说不出的美滋滋。
她嫁人后从心里妒嫉着大嫂韩氏的好运和幸福。
同为陶家的儿郎,陶大的各种本事要比陶二强很多。
另外大房里一直是一夫一妻,没有人可以插足夫妻其中。
陶二却一直有小妖精,让作为妻子的她感觉要多费不少钱。
即使大房一家人后来辞官后离开京城,但李氏还有点意难平。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韩氏得到了夫君的爱,这一点让李氏嫉妒着。
她一心想要把自己的儿女培养出来,夫君是不可能调教,但儿女可以。
同时她心里隐隐怕妯娌把侄女侄子教育的比她好,这一点上十分令她忧心。
而陶大夫妻的死让她的野望有实现的可能,那两个男孩还小只怕是记不住父母。
就连大娘子也不大,可以试试把他们都塑造成一些平庸之辈,李氏心里开始盘算着。
想清楚后的她就把自己的想法包装了一把,让陶二郎知道二房要是养大侄女侄子绝对不赔本。
他听清楚妻子的话后感觉那一颗心里好受多了,既然事情成为定局还是接受,他感觉自己实在不错。
夫妻两个人探讨了一番,决定一会就给侄女一个下马威,让她不敢说话,姐弟三人住在二房就要好好听话。
之所以给侄女下马威是李氏发现问题,她一早在刘嬷嬷服侍时问了下情况,知道大房的奴仆是奉大娘子的命令。
而且来人穿的是素衣,还说大房的侄女不能上门,这让李氏心里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大房的两口子只怕是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