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宦官们见机不妙,只得裹胁着何太后、少帝刘辩、渤海王刘协,劫持宫内的其他官员从天桥阁道逃向北宫。
但当他们逃到半路时,却见尚书卢植手持长戈站在阁道的窗下,卢植见到宦官劫持皇帝皇太后,立即仰头大声斥责,声音之中满是杀气。
宦官们惊恐害怕,无奈只能放开何太后,何太后这才从窗口跳下天桥,得以在今夜幸免。
只是,此时在皇宫内,汝南袁氏却在大肆寻找天子,一番苦寻却找不见,大怒之下袁术下令放火,将无数的宦官尸首连同皇宫一同点燃,将皇家颜面统统化作飞灰。
是夜。
并州刺史、前将军董卓,大将军府门下掾王匡,东郡太守乔瑁,武猛都尉丁原,连同汉中太守刘茂,各自或派麾下得力大将,或是本人亲至,率领大军漫山遍野地散布在雒阳城四周,找寻天子刘辩的车驾。
最终,前将军董卓与汉中太守刘茂麾下的严颜一同,在芒山脚下找寻到天子车驾,并擒获十常侍首领张让,十常侍之一的段珪,以及大小宦官几百人,除首贼张让和段珪绑缚回宫另作处理外,其他大小宦官统统就地格杀。
天子刘辩就此起驾,在两路兵马的团团护卫之下返回雒阳。
雒阳城内,被宦官劫持的百官也早已被救下送回雒阳,得知天子已经得救,这才心安。
原本与董卓一同率军护送天子的只有黄忠一部,当董卓发现黄忠竟然只有两千兵马时还想反悔,却又见到紧急赶来的严颜与魏延以及他们带来的三千兵马,这才不甘心地放弃。
等到天子刘辩返回雒阳城,这才定下心来,对于当天救驾有功的臣子们大肆封赏。
其中董卓因为原本就是并州刺史加前将军,在所有前来勤王的队伍中官阶最高,又因前骠骑将军董重已经身死,便封董卓为骠骑将军,让他统御全部勤王兵马,尽快平复雒阳城的乱势。
其他各人也有封赏。
王匡拜为河内郡太守,率军返回河内郡。
乔瑁为兖州刺史并东郡太守,率军回返兖州。
丁原为执金吾,率军屯驻雒阳城外,谨防不测。
刘茂为汉中太守并讨夷中郎将不变,加封龙亭(乡)侯。
麾下严颜迁犍为太守,并裨将军,用以接任反刘焉被诛杀的任岐。
黄忠为广汉校尉,加号雄狮校尉,接任谋反的贾龙之职并且明确权限,屯驻绵竹,辖益州之所广汉郡的兵事。
魏延为校尉,加号猛虎校尉,返回汉中听任。
是个人都看得出来。
对于严颜与黄忠的任命,意图很明显,不仅是把他们从汉中郡摘出去,以达到削弱临近三辅的汉中郡的军事力量,同时也是把几人放到益州其他郡,让这几个军旅出身的官场素人一飞冲天,饱尝权利带给他们的冲击后,让他们忍不住动些其他心思,用来达到挑动益州内乱的险恶用心。
就比如把黄忠特意任命到益州治所的广汉郡。
却在让他做广汉校尉的同时,又特意在最后注明,让他负责广汉郡的兵事!
要知道,刘焉建言以州牧代刺史,想要达到的目的便是将一州的军政大权,统统抓在自己的手中,现在这道诏书一下,却是要从刘焉的手中夺取广汉郡的兵权。
单单这一句,就绝对是包藏祸心。
只不过严颜等人位卑言轻,又早有天子使臣去往益州下达诏书,他们几人除了奉命率军回返益州外,也是无可奈何。
不过,这封诏书对于汉中几人来说,倒也不算是坏事。
因为黄忠魏延两人的雄狮校尉和猛虎校尉,虽然早就被刘茂任命过了,但这一次被小皇帝以嘉奖名义冠以名号,意义却是大不相同的。
好歹都是皇帝亲封的名号,自报家门时说上一句“皇帝亲封**校尉”,那情景,怎么想怎么牛叉啊!
三日后。
光熹元年,八月廿八。
少帝刘辩感念此次劫难死伤颇重,又得众多外地兵马进京勤王,才重新带给雒阳安宁,因此改元昭宁,同时改封渤海王刘协为陈留王。
昭宁,却是期望汉室天下能够得天昭佑,岁岁安宁之意。
与此同时,照例再次大赦天下,这一年,似乎犯下罪责后哪怕被逮到了,惩罚也得不到施行,天下越来越乱。
至此,十常侍乱雒阳、多路诸侯进京勤王的闹剧才算终于落下帷幕。
因为董卓后面有不计其数的兵马络绎进城,其他几路兵马唯恐有失,除执金吾丁原之外,当即各自开拔撤离雒阳。
董卓等到其他几路兵马离开,便仗着自己麾下的大队兵马,借吴匡攻打何苗之际,收下雒阳城内所有兵权,牢牢掌控了雒阳城。
之后,董卓自封司空,欲要废少帝立陈留王为帝。
虽然百官都持否定态度,奈何董卓手握重兵,除了尚书卢植和袁绍之外,再无人敢反对。
卢植因此被免职,袁绍则是自己挂印而走,逃往渤海偷偷招募谋臣猛将以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