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洛阳城郊的一片土地上,杨广,朱潜龙,张须陀,鲁妙子,王通等赤色旗帜的骨干人员通通到场。
都是为了是验证朱潜龙给的“仙种”是到底何收成,虽然朱潜龙早就给出了数据,但又哪里有亲眼看见的来得真实。
“开始吧!”
随着杨广一声令下,无数早已经等待的老农纷纷拿起洛阳钢厂出产的镰刀,锄头等农具下地开始收获农作物。
计数官和秤也已经全部就位,准备测量收获的农作物的亩产量。
随后一个个玉米被摘下来,地里的土豆,红薯等农作物被从泥土里挖出。
除了这些朱潜龙特意带来的高产农作物,还有这个时间点本来就有的小麦。只不过小麦是唐朝才开始大面积普及的。
按理说小麦这样的本土作物,产量比起如今隋朝北方大面积种植的小米产量好多了。但为什么就是推广不起来呢?而是“南稻北粟”的种植方式。
主要原因只有一个,农用器械不足。
小麦比起粟,也就是小米,收割起来特别费劲,得有大镰刀才能快速收割。
小麦要是收割不及时,会烂在地里,而这个时期,农民都极度缺乏“铁器”,没有镰刀,或者全家只有一把镰刀,遇到雨水天,麦子直接烂地里。
而且小麦不同于小米可以直接煮来食用,而是需要经过加工,要先去壳,然后就是磨面后才能更好的食用。
而这些都是制约小麦推广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今鲁妙子搞出了钢铁大量出货的的办法,农用工具将不再是问题。
计数官开始测量土地面积,和秤量土地所出的重量,并开始计算,以取一个平均值。
时间漫长,但在场的人没有一个表现出不耐烦的神色,反而一脸期待的看向农田里不断收割的农作物,和计数官们有条不紊的计数测量。
只有朱潜龙一脸无聊的招招手,让人拿几个刚收获的土豆和红薯过来,然后点燃了一堆柴火。没错,朱潜龙要烤土豆红薯吃。
在场的人哪个不是一脸正经,也就朱潜龙有胆子敢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