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是一座狭长的从西北往东南方向的山脉,与无量山遥遥相望,中间隔着一条川水。
作为哀牢国过去的祭奠的圣山,如今的哀牢山,随着哀牢国的消失,早已经没有了往日数万人祭奠的场面了,有的只是寥寥的一些哀牢国遗民来这里祭奠先祖。
董荼那部完全是哀牢国和古滇国两个过去在这群山之中的国度糅合而成的,双方都保留了一些习俗,经过了百余年的融合,一些习俗已经成了整个部落的习俗了。
比如祭奠哀牢山,这种祭祀方式过去是哀牢国祭奠山神,而现在则演变成了董荼那部在哀牢山下祭奠祖先。
许多习俗虽然有保留,但是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改变了。
益州郡境内,董荼那部是算人口最多,最强大的部族了。
当年也只是一个小小的部落,在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七十七个所属邑国(其实是部落,部落制国家,古滇国亦是如此)、五万余户、五十五万多人归附汉朝,这些人口大量的安置在了永昌郡,后汉书记载永昌郡八县人口达到了户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将近一百九十万人口,当时的有着成都的蜀郡,这里是益州最早发展起来的区域也十一城,户三十万四百五十二,口百三十五万四百七十六。
一个永昌边郡因为哀牢国的内附,导致人口比蜀郡的还要多。只是汉人寥寥无几。这就为之后的哀牢王反叛埋下了伏笔了。
八年后,公元77年,哀牢王类牢起兵反汉,大汉从洱海边周边调集昆明蛮蛮兵,进入哀牢地平叛,哀牢王类牢兵败被斩。
哀牢国国除,部落联盟破裂,无数的大大小小的部族脱离了哀牢国的掌控,四分五裂,遍布永昌郡、益州郡与当地各个蛮族部落出现了融合。
由此户籍再也无法统计,只能粗略的统计郡内各城的汉人的户籍,但是之后随着豪强势力越来越庞大,汉人大量被豪强守为佃户,到了西晋进行户籍统计时,户三万八千。一百年间将近少了三十万户。
部落制度就是这个不好,大有树倒猢狲散的意思。其实南中并不缺人的,但是人口十之bā • jiǔ都是部落制的蛮人。
后世王朝多有对西南蛮夷进行招抚,直到了明清两代采用改土归流的政策,才让西南蛮夷彻底的消息,成为王朝实际掌控的区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