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王夫人身边的大丫鬟,又是从小跟了王夫人,金钏儿自然跟宝玉很熟,所以才有宝玉挑逗她,要跟太太求了把她要到怡红院当差。
既然从小就跟宝玉很熟,但十来年中,金钏儿没有被王夫人赶走,可知她是个很聪明的丫头,知道主子的脾气,跟宝玉应该是保持了距离的。
当然,这种保持距离,并非一句话不说,只是很多时候是背着王夫人,悄悄地说。
原文第二十三回里,宝玉被贾政叫去训话,廊檐底下碰到了金钏儿等人,这时候,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宝玉小时候应该没少吃丫鬟们嘴上的胭脂,尤其是自己母亲身边的丫鬟,这自然包括金钏儿,但那都是小时候,王夫人应该也不会太在意,毕竟自己儿子有爱红的毛病,总不能怪丫鬟。
但宝玉长大后,如果他再吃丫鬟嘴上的胭脂,或者被王夫人看到,性质就变得不一样了,王夫人会认为是这些女孩子勾引自己的宝玉,这是一个母亲下意识的心理,所以这时候金钏儿跟宝玉玩笑,是“悄悄的”说,因为王夫人正在屋里,可见她心里是有分寸的。
即便是宝玉挑逗她一回,金钏儿也并没有表现出对宝玉有多大的好感,而是先“抿嘴一笑,摆手令他出去,仍合上眼。”可见,金钏儿是拒绝宝玉的,因为这时候是在王夫人面前,金钏儿自然不敢造次。
不依不饶的是宝玉,即便宝玉拿出香雪润津丹让金钏儿闭着眼噙了,金钏儿仍旧没有搭理他的意思,而是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这相当于是金钏儿第二次拒绝宝玉,并推他让他赶紧离开,但此时已忘情的宝玉,偏偏不依不饶地说“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结果这时候,假寐的王夫人一个激灵起来,朝金钏儿脸上就是一巴掌。
这巴掌金钏儿实在是挨得冤枉,但王夫人虽然信佛,爱子心切,其实却是个糊涂人,不仅打金钏儿是这样,后来她被王善保家的的进谗言内部抄检大观园,更可见她的糊涂和短视。
所以宝玉曾这么说自己的母亲:“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
很多人误以为王夫人见不得宝玉和丫鬟调情,这是错误的。二十五回宝玉躺在王夫人的炕上,拉着彩霞的手和彩霞闹。
彩霞吓唬宝玉:“再闹,我就嚷了。”看宝玉在王夫人屋里胆子有多大,若非王夫人不爱管,宝玉哪有这么大胆子。
其次金簪子暗喻宝钗也是有前例的,宝玉见十二钗图谶时,比喻宝钗的就是一股金簪。
金钏本是王夫人的贴身丫头,但是不了解王夫人的性情,触了霉头,还苦苦哀求。
王夫人正气急败坏,哪里肯听,书里又用了春秋字法:“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故气忿不过,打了一下,骂了几句”。虽金钏儿苦求,亦不肯收留。
金钏死后,宝钗毫不介意,回去取衣服,宝钗真是个宽心大度的人。
顺着这些思路琢磨下来,金钏跳井原因其实有四:
其一,是受封建思想的严重影响,认为只有攀龙附凤才能出人头地,她被王夫人赶出去,要给她配小子。而一旦失去贾家这座靠山,接受不了那残酷的事实,只能去行求解脱。
其二,迫于家庭和外界舆论的压力。
其三,为了对命运的抗争,只有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来发泄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和愤怒。
第四,金钏调戏宝玉吃嘴上的胭脂,王夫人房里调情,金钏死后宝玉的表现,二者不见得有多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