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大人和一众考官象征性抽查了几份,然后略作讨论,最后由知府大人拿着考卷一个个将考生叫到台案前问询,考生们基本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级别的大官,知府大人穿的又是胸前织有鹭鸶图案的青色官服,自有一番法度威严,因此还真有些考生哆哆嗦嗦,被吓得说不出话来。
文靖安自然不会。
知府大人瞧了眼他的供单和县试结单,眼神稍微变了变,问道:“你就是文靖安?”
文靖安赶紧行礼,回道:“正是学生。”
这知府姓申,申大人其实在考场的时候早就暗中观察过文靖安,一来文靖安是永宁县县试案首,值得他多看一眼;二来他在与王所思来往的公函中看到过文靖安的名字,知道《端午》和《七夕》两首诗是文靖安往年所写,诗才非同寻常。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可是出自你手?”
文靖安:“陈年旧作难登大雅之堂,让大人见笑了。”
申知府:“那可不能见笑,如此佳句都上不得厅堂,那何人诗句可登堂入室?”
文靖安:“学生惭愧。”
申知府:“这些年你可有其他诗作?”
文靖安:“回大人,学生这些年一心苦读圣贤书,专心科考,五言八韵诗倒是作了不少,但随心随性之诗已不曾再写了。”
申知府微微颔首表示理解,他哪能不知道科考诗作与随性诗作之间的区别,大盛立国两百年,科举场上的诗作何止千万,但又有哪一首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呢?那么多的五言八韵,比不上“若为家国故,两者皆可抛”的豪气干云,更比不上“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洞察明朗。
故此,申知府回道:“虽说科考才是圣贤之道,不过若有天纵诗才,你亦不能白白辜负,须知自古状元无数,李太白杜子美却仅有两人而已。”
能说出这番言论,足见这位申知府高瞻远瞩,并非迂腐不化之辈,难怪初覆时他说文靖安的文章灵性不够,感情人家肚子里是有真才实学的,一眼便看穿了文靖安那点歌功颂德的微末伎俩。
既然人家诚心赐教,文靖安便也大方回应:“学生谨记,谢过大人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