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承钰不是不知道燕晟上书的缘由。
这些都在奏章中写着呢!比如什么麓川瘴气过重,不宜深入;军屯粮食未收,此时决战容易断粮;还有魏淇本人,既骄又燥……
可这林林总总的一堆劣势,燕晟能想到,满朝文武懂点兵事的也都能想到,可是为何偏偏燕晟要上书?
因为这是陛下的军令。其他人不往枪口上撞,因为他们看透了,陛下把魏淇当成一颗弃子。
魏淇此人自视甚高,根本没把西南叛乱当回事儿,临行前还对陛下夸下海口,要三个月就拿下麓川,结果一打就打了一年。朝堂与在野都是一片怨声载道。对于陛下来说,熄灭众怨的最便捷方式就是终止这场战,或者不让魏淇再打这场战。
并且在文臣看来,就算这场仗必败又如何,只要魏淇败了或者死了,陛下就死了主战那条心,就会派文臣和谈,之后大家又可以和和气气地过太平日子了。在武臣看来,陛下只要继续主战,魏淇败了,英国公府才不会独霸鳌头,他们才有机会……
所以每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大家步调一致地在陛下的军令面前保持了沉默。
然而英国公反对是因为被陛下当作弃子的魏淇是他的嫡长子,燕晟又站在什么立场上反对?而这才是殷承钰真正的问题。
燕晟迎着祁王探究的目光答道:“臣为边地军户。”
“军户?”殷承钰不可思议地重复道,仿佛第一次听到。
燕晟反问道:“殿下可知边地军籍制度?”
殷承钰轻笑一声,太祖的法令怎么可能难到她?
太祖为了江山千秋万代,在九边疆土设立军屯制度,附带产生了军户,即“战时为兵,闲时为农”。所以军户让边境自给自足,并且为了稳定让军户代代相传,即“子承父业,兄终弟及”。这法令传承至今,保障大梁四方太平。
殷承钰说出的答案是皇家必背的标准答案,然而燕晟却摇了摇头问道:“殿下可知道,这’子承父业,兄终弟及‘已经快把军户逼成绝户了!”
燕晟继续说道:“本来子承父业是好事,可放在边地,父兄战死,幼弟接替,于是乎寡母独居,新婚别离的人间苦态比比皆是,百姓多不愿将女儿嫁给军户受苦,而军户也想保全家人纷纷换籍,致使国中军户骤减,军中士卒多是老弱,即便正是壮年,也无心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