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有了判断。
诗词文章一旦出世,引动的文气过于强烈,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只会引起别人的怀疑。
毕竟他现在诗才虽然传开,但作诗岂是儿戏,李玄要是真的敢每天来一首贯日诗,绝对不出三天就会死于各种意外。
而警句能引动的文气适量,最适合他现在的状态。
《答董山》让他迈入儒生,经过消化,李玄已经彻底稳住文位。
儒生文位,也让他获得了新的能力。
一目十行。
每晋升一文位,读书人就能得到新的能力。
儒生是一目十行。
才子即可才思敏捷。
至于文人文位,才是读书人真正实力的体现。
一旦晋升文人,就可以真正借诗词文章施展各种手段,出口成章,即便无四宝相助也能发挥出极强的杀伐力量。
“儒生之上,便是才子文位,不过想要突破的话,就不像先前那么简单了。”
屈灵均之所以要求秦王恢复李玄的一切权利,是因为他知道,想要迈入才子文位,读书人就必须做出一些事情来得到认可。
也就是养望,积累名声。
读书人修行,可分为两大方向。
一是养望于野。
教书育人、著书立言等,此为文名,走的是文道路子。
二是参政于朝。
科考入仕、治国安邦等,此为功名,走的是政道路子。
二者不分高下,也并不冲突。
很多大儒养望数十载,最后出山入仕,也有人官场沉浮数十载,然后转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不管怎么说,名对读书人有大用。
“出名要趁早啊。”
李玄思索着办法,当然口中也没停下。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每念一句,便有文气在体内滋生。
……
“李玄,李玄快开门啊,我知道你在里面!”
宿舍外面,响起一阵急促的呼喊敲门声。
“方先生,这么着急找我,是要给我介绍媳妇吗?”
听到声音,李玄打开门,笑着打趣道,外面站的自然是方运。
“嗯?”
方运来寻李玄,自然是有事情。
《答董山》一诗让他文心坚固,文位借此更进一步,又因为自己催促李玄署名,给他来了麻烦,这几日方运其实一直都心有不安。
读书人大都比较实在的。
故而方运一直都想自己得为李玄做点什么。
他们自皇宫回来之后,方运从屈灵均那里知道李玄已经恢复所有权利,就给李玄找了一份工作。
不过被李玄这么一打岔,他倒是若有所思。
“说到此事……李玄,吾有一表妹,和你年纪相仿,虽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但也识得礼数,更兼相貌端庄,不如我……”
“方先生,玩笑之言,你怎么还当真了。”
看方运越说越上头,眼看着都要给八字没一撇的大侄子想好叫啥名了,李玄赶紧扯开话题:“您来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吧?”
“你看看,一激动给忘了。”
方运拍了拍脑袋,这才说道:“我替你在书院谋了份斋长的工作,你要觉得可以,从明天开始就可以上任。”
斋长,是负责协助书院先生教学工作的,一般都是从学生挑选出优异者担任。
更关键的是,在求学时候担任斋长,既能养望,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这对李玄来说都是迫切需要的。
像前身,因为无法从事任何工作,一直都是靠书院发放的贴补存活,一日三餐都见不到油水。
李玄这几日还在想用什么方式赚钱。
毕竟除了吃饭外,读书人参加文会、购买笔墨纸砚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
这也是为何书院中庶民子弟极少的缘故。
不是他们读不好书,而是读不起。
“经义此类有我讲解,你就负责在课后给学生们讲诗,有贯日诗在前,就算他人想说什么也找不到借口。”
方运替李玄考虑的很周全。
若是让李玄讲别的,少不得有学生会不服,甚至有人要拿他罪臣之后来说事,但是讲诗就不同了。
《答董山》一诗已经被请入大秦文庙,谁敢不服?
不服的你也做个贯日诗出来。
“如此就多谢方先生了。”
李玄没有拒绝。
虽然他没当过老师,但是只是教人作诗的话还是可以尝试一番的。
毕竟自己只需要在脑海中想到一首诗篇来,下面的各种译文解析的也都随之出现,照本宣科就行。
见李玄无异议,方运便准备离开。
“哦,对了。”
方运折身回头道:“我刚才说的事,你真的可以考虑一下,我那表妹的确不错。”
……
李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