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喻赞道:“可以啊,说咱们是土匪,确实挺像。”
他本来还为府兵气势感到头疼,杨继安倒是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行吧,那他们就是土匪演变成的难民。
“殿……少爷,”冯二笔哭笑不得,“宜州都那么乱了,咱们要是被抓去当叛军可怎么办?”
楼喻笑了笑,“咱们土匪出身,不是正合适?”
原书里,难民发展成起义军,首次大规模造反不在宜州,可见宜州的叛军并没有成气候。
他们眼下是难民,不是什么世子车队,在宜州叛军眼中,不是亲人也是兄弟,不可能上来就刀剑相待。
所以楼喻并不是太过担心。
随行的二百府兵,都是参加过阳乌山剿匪的,自然也不会害怕。
一行人继续前往。
路上时不时遇上小股流民,皆由杨继安出面“哄骗”去了庆州府。
对此,楼喻很感谢其他州府的“劳务输出”。
第三日下午,楼喻一行人行至“三斤坡”。
三斤坡距宜州府城约十里远,是宜州相当著名的胜迹。
此地本不叫三斤坡,这个名字有特殊来历。
大盛开国皇帝曾在此承过“三斤救命粮”的恩情,建立盛朝后感慨那位恩人的善心,特命名“三斤坡”以此表示感激之情。
可如今,三斤坡满目疮痍,何其讽刺?
这里不久前似乎发生过一场械斗,坡上血迹点点,令人生寒。
若是开国皇帝见到,恐怕要气活过来。
忽然间,一道高亢嘹亮的哨声传来,楼喻眉梢一挑,与霍延对视一眼。
果然,下一刻一队人马蜂拥而出,手持弓箭对准楼喻等人。
他们而今在坡下,身后是贫瘠的荒地,身前是四十五坡度的土丘,无处遮掩,无处逃脱。
还能怎么办?
假装投降呗!
来三斤坡之前,楼喻已打听清楚,三斤坡上有股叛军势力,就是差点掀了宜州府衙的那拨。
叛军头目叫郑义,屠户出身,三十来岁,脸上有道疤。
造反的原因暂不清楚。
突然冲出的这群人里,明显没有郑义,估计只是一群探路的喽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