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他报了名,不由道:“大贵啊,你真打算自家地里种棉花?”
马贵知道他们要说什么,面上乐呵呵道:“什么自家地?不都是殿下赏赐的?殿下想种什么种什么。”
其余人面上一热,换了个话题。
理是这个理,但真正愿意冒险的又有几人?
可不管怎么说,总会有如马贵这般知恩图报的人。
楼喻成功征用了适量的土地。
他叫来姚金、林大井,道:“棉花种植极为重要,你二人必须通力合作,在庆州百姓面前做个表率!”
二人异口同声:“是!”
只要棉花有产出,只要棉花能带来利益,老百姓就会自发地去种。
未来几年,庆州的农作物将会以小麦为主,土豆和棉花为辅。
转眼到了春耕。
林大井这个农务总管当得很称职,去年秋收后,庆州有不少农户都开始沤肥,粪肥、磷肥等都用上了。
楼喻向乌帖木购买那么多牛羊马匹,每日产出大量粪便,都供去了农田。
还有疏浚河道时挖出来的淤泥,也都运去肥田。
至于磷肥,除去牲畜骨头,那些鱼骨、虾壳蟹壳之类,都是紧俏货,甚至因此带动了捕鱼业的红火。
海边的渔民还因此多赚了些钱。
一环扣一环,这些都属于联动效应。
等到来年,农户获得丰收,拥有更强的购买力,就又能带动工商业的发展。
如此循环往复,庆州城会越来越好。
就在农忙时节,郭府忽然收到一封信。
这封信到了楼喻手上。
信是从京城寄来的,寄信人是郭濂的同年旧识,也就是同一年考上进士的好友,叫方焕。
这位方焕如今在京城任工部侍郎,算是不小的官了。
他在信中说:
“郭兄啊,经年不见,甚是想念,近来可好?听说你在庆州经营有道,日子过得很红火啊,不像我,日子过得一团糟。
“京城而今不太平啊,他们斗得昏天黑地,我真担心自己会被波及。令郎今年有十七了吧?有郭兄教导,一定才华横溢,可惜我那不成器的愚儿,实在让我不省心!
“这样吧,我让那个不成器的去庆州代我看望你,再向令郎多学些经纶,还请你多多照顾啊!”
看完信的楼喻沉默良久。
冯二笔见他神色凝重,担心问:“殿下,可是信中说了不好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