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太孙嫔娘娘以庶出之身份,能够入大明帝国之皇宫结交贵人都是李氏的扶持。若非如此,哪里会有今日的太孙嫔娘娘呢?
太孙嫔娘娘今日回李氏省亲,若不去宗祠拜谒重归宗籍入谱可会让天下人诟病太孙嫔娘娘之不孝呢。如果太孙嫔娘娘被指责为不孝,那臣这个兄长的面子上怕也是无光。
臣为己计,为太孙嫔娘娘计。太孙嫔娘娘当以感恩戴德之心重归宗族,日后方可为天下人所称颂。”
李宝臣明里暗里的话就是在指责李蕙玉忘了根本,指责李蕙玉只把她当做大明帝国的人而非李氏女儿。但是李宝臣他也不想想若不是他们李氏对不起李蕙玉在先,李蕙玉还会如此的绝情吗?
但是李宝臣充分的发挥了不要脸的精神,居然直接说他们李氏有恩于李蕙玉希望李蕙玉不要忘了恩德。
而他李宝臣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贪心不足蛇吞象的道理。李宝臣不满足于李蕙玉名义上的“认亲”与大明帝国保证的“代理人”的位子,李宝臣觊觎的是朝鲜国国王的位子。
为了那个位子,李宝臣除了要与李蕙玉保持“良好的”兄妹关系之外更要逼迫李蕙玉去拜宗祠、入宗籍。只有把李蕙玉和李氏彻彻底底的绑在一起,才能达成李宝臣的谋划。
不得不说,朱瞻基对于李宝臣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朱瞻基的“以柳制李”原计划,扶持柳承镐去打压李宝臣绝对是证明了朱瞻基拥有颇为长远之目光。
“李宝臣!你好生的不要脸,若不是你李氏逼迫本宫太甚本宫会对你们李氏有意见?”
李蕙玉惊呆了,她没想到李宝臣为了李氏的地位与他的权势居然能够一点面皮都不要。
“臣不知道太孙嫔娘娘是怎么想的,臣只知道百事孝为先。臣之先父亦太孙嫔娘娘之先父,太孙嫔娘娘若不认臣与李氏这门亲戚怕是会被人说数典忘祖、不孝不悌吧!”
朱瞻基看着李宝臣那副假装惊恐但是内心却是得意的神色,心中也不由得升起不满的情绪来。李宝臣抓住这个时期特有的文化风俗——宗族制度,以宗族伦理甚至于是孝道去压李蕙玉。
只要李蕙玉在这种伦理关系上妥协了,那李宝臣日后可就会以此为依据来持续让李蕙玉给他好处与支持。而李蕙玉如果不妥协,那就要背上一个不孝名声。不说再这个时代,就是在后世不孝也是个大罪过。
而李宝臣家的列为家臣、家将、仆役依次站在内房的门口,安静的等待着李蕙玉的答复。只要李蕙玉赶说她不是李氏的女儿,那这些人就会出去作证给李蕙玉抹黑。
“赵副统领,不知今日之事太孙殿下当作何处置?看这李氏庄园外的五百精锐,想必太孙殿下对此番李宝臣逼迫李嫔娘娘的事情也是早就猜到了吧?
如果李宝臣继续自作聪明的逼迫李嫔娘娘认祖归宗,那太孙殿下只怕会下令灭了李氏封口吧?”
这认亲认兄长与彻底的认祖归宗绝对不一样,如果只是让李蕙玉承认了李宝臣的兄长身份李蕙玉也不必如此的为难了。
如果说李蕙玉答应了认下李宝臣这个兄长,那只是认同了李宝臣的身份而已。但如果说李蕙玉彻底的入李氏宗谱参拜宗族了,那李蕙玉就必须按照宗族的规矩为家族族长李宝臣谋取私人利益。
李宝臣这家伙想的不错,通过三言两语的就让李蕙玉落入下风是他精心计算的结果。
不过李宝臣显然是不了解朱瞻基,李宝臣更不了解朱瞻基对李蕙玉有多宠爱。
朱瞻基看着李宝臣那得意的神色,便不着痕迹的从袖口当中抖落出一块金黄色的小旗牌来。然后朱瞻基将那块金黄色的小旗牌暗中塞进了赵然的手中,嘱咐赵然按计划行事。
赵然暗自掂量了一下手中的旗牌,又斜眼看了看身后的五百名悍勇精锐心中暗道一声“李宝臣你要挂”。
而后赵然颇为无奈的挪腾到了身后的军士当中,用护卫团特有的手势打了个信号。
五百护卫团精锐迅速调整站位,一批人盯住李氏的家将准备在朱瞻基一声令下的时候就上去剿灭他们。另一批人呈扇形散开隐隐的围住了李氏的其他人,只要行动开始他们就能立马斩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