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外头竟真有人推荐了一个姓贾的先生来,还是一位进士出身,更是一位罢黜的官员。听那举荐的人说,这位贾先生现在的处境也着实可怜,被罢黜后一人飘零不说,来扬州时没等下船,坐的船便突然着了火。
亏得是在河里,又已经进了城。故而那火虽烧得急,可是人还是都逃了出来,只是行李之物却都付之一炬了。所以这位贾先生才不得不愿意屈就西席之位,还请林如海行个方便。
林如海便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若是夫人没有提过不愿意让姓贾的给玉儿做西席,说不得自己会念在曾经同为圣人门徒的面上,就请他做这个先生了。现在他倒不得不细思起来,越想这人越不能请。
因问那举荐之人,这位贾先生是因何罢官的。举荐的便说是因持才傲物,不得上官喜欢才被免了官。林如海直接摇头:“若是如此,这位贾先生定是有大才之人,只教导我那小女,岂不是大材小用?”说什么也不肯聘为西席,倒拿出十两银子,请举荐之人捎于贾先生,以做他添置衣物之用。
回家来说与贾敏听,贾敏才知道自己那日异能升级,竟然在无意之中教训了贾雨村这个小人。心内爽快,对林如海也就笑语嫣嫣起来:“老爷虑得的是。这样连上官都不看在眼里的人,又怎么会把玉儿一个小女孩看在眼里。还是寻一位有耐心的老先生,免得玉儿不自在。”
此时对女子限制过苛,讲的是男女七岁不同席。林如海听了贾敏的话暗自庆幸,格外认真的请了一位有声名的老举人,来给黛玉启蒙。
贾敏冷眼看了几日,这位老先生教得虽古板些,耐心却是好的,黛玉又是聪慧的孩子,便有什么不敢问先生的问题,回来也会问问贾敏或是林如海。
对于黛玉问自己的问题,贾敏一概推给林如海,只说林如海比自己眼界开阔见解深刻,竟让黛玉对林如海越加崇拜起来。林如海也在这一问一答中得了乐趣,父女两个的感情一日好上一日。
贾敏对黛玉与林如海之间的互动乐见其成,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樘哥儿的身体上——一年之期未过,她怕别人仍从樘哥儿身上下手。林如海经过上次贾敏娘三个一起中招,也是怕了,每天早早回府,还特意加派了护院之人,将个林府围的风雨不透。这样夫妻两个一内一外防范得紧,直到樘哥儿四岁生日又过,也没再生病。
贾敏暗暗松了口气,觉得这一劫算是过去了。心下正欢喜,却见林如海这日回到正房,一脸的沉思之态,连黛玉与樘哥儿向他请安,都只是示意了一下。
贾敏见了也不问他是怎么回事,只让人快些摆饭,等到两个孩子吃过回房,才向林如海道:“老爷可有什么难事?”
林如海轻声道:“圣人的意思,可能会调我回京。”
回京?贾敏觉得不可思议:“圣人下旨了?”原着里林如海不是死在巡盐御史任上了吗?
林如海摇头:“上次密折,圣人的朱批上透露了这个意思。”
这是林如海第一次明确告诉贾敏他有密折直奏之权,可是贾敏还是想不通,为什么原着里死在任上的林如海,这次会被皇帝召回京:“难道圣人对老爷有所不满?”
据贾敏所知,林如海这些日子上的密折不少,除了密报江浙两省之事,也没少在言语间给大皇子下绊子。贾敏生怕是圣人向着自己的儿子,对林如海有所不满,要将人调回京中,好就近收拾。
林如海还是摇头:“圣人朱批并无恼意,反而勉励了我。据京中同年来信说,大皇子近段时间屡遭圣人训斥,便是太子替大皇子求情,也被圣人驳回了。”
“那老爷为何还愁眉不展?”贾敏是真的不解了,在她看来,能脱离巡盐御史的身份,对林如海来说无疑是脱了死信,应该高兴才是。
林如海却没有这么乐观:“这两年皇子们渐渐长成,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思,京中人事倾轧的厉害。我本以为可以躲在扬州,避过夺嫡之争,不想还要回京中那滩浑水。”
原来他是担心这个,贾敏故做不解道:“老爷一向忠心不二,到时不站队也就是了。”
听她说得容易,林如海唯有苦笑:“有时候不是自己不想站队,就能不站队的。比如岳父他们几位老国公,当年就是被先皇指着站在圣人这一边。幸而圣人顺利登基,不然荣国府……”
贾敏听后也不由得叹一口气。跟有始有终的先帝比起来,现在这位皇帝还真是反复无常。今天指使你站在太子身后,明天指责你蛊惑太子离间天家骨肉的事儿,不是做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