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1章(1 / 1)

贾代化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皇帝已经向他摆手:“你新伤刚愈,快快起来。朕知道你是耿直的汉子,推己及人,视同袍父母如自己的亲人。可是也要想想朕的难处。此事朕会设法,你不必操心了。”

如此宽宥如待心腹之语,让贾代化这个只知战场厮杀的粗汉,把眼眶都红了:“臣是粗人,想事不周到,多谢圣人不怪罪臣逾越。”

皇帝表示自己能体谅贾代化的心情,也为他对同袍的情谊感动,不会怪他的。五位阁老也跟着向贾代化表示了理解,都劝他不必操心边关之事,只管安心养伤吧——任谁都看得出,贾代化这一次晋见是强撑着呢。

被劝回府的贾代化,消停了半个月后上了一道折子,里头的内容还是想捐银子,他写道:臣归府后夙夜难寐,辗转之间,时闻同袍哀叹苦求救助父母之声。三思后仍欲捐银二十万两,以作扰抚阵亡将士之资。

这封折子贾代化没有让人代呈,而是走的正常程序,那就是将折子上书到兵部——阵亡将士抚恤本就该兵部负责——兵部没有受理过此类事情,银子的数额又过大,所以只好写了节略呈到内阁,看的内阁阁老们一个个面面相觑。

首辅与次辅想把折子压下来,免得让圣人见到生气。可是当日在养心殿内就对贾代化欲捐银子之事点头赞许的柳阁老与张阁老,却觉得不能寒了贾代化爱兵之心,哪怕圣人最后还是不同意,也该由他亲自批复才见郑重。

墙头草权阁老在中间和稀泥,和着和着也说了一句:“当年宁荣两公就算是借银也要安抚部曲,可见宁远伯此举是家风使然。”

有这一句,柳阁老与张阁老更觉得不能轻易压下折子,毕竟宁荣两公才去了几年,他们当年的部下,现在好些是领兵一方的将领,要是贾代化把此事写信说与他们,大家一起上折子皇帝更难看。

收到内阁递来的节略,皇帝的鼻子都快给气歪了,觉得贾代化这是在跟自己叫板。想想自己登基这么长时间,正可借此试试朝臣们归心与否,皇帝便在下一次大朝会上把贾代化的折子抛了出来,让朝臣们讨论贾代化的提议是否可行。

贾代化并没有上朝,身为京营节度使的贾代善却破天荒的参加了大朝会。听到皇帝说出贾代化折子的内容,贾代善头一个站了出来,皇帝以为他要附合贾代化,脸立时阴了下来。

跪倒在地的贾代善没看清皇帝的脸色,叩首后声音高亢的陈词:“臣以为宁远伯贾代化欲捐银抚恤,纯为哗众取宠之举,此例不可开,此风不可涨。我朝虽威慑四海,恩重五洲,然总有撮尔小丑,欲犯天威,时有犯边之举。贾代化此例一开,至日后领兵的将领于何地?”

武勋们听了都交头接耳起来,先不议论贾代化的折子,而是讨论贾代善头一个发言,怎么就与贾代化拧着来,难道这一对堂兄弟事先没有商议过,贾代化这份折子是他一个人的主意?

嘶——如此想的武将们都吸了一口冷气,大家多年来习惯以宁荣两府马首是瞻,现在两府意见不同,他们应该附合谁?

就有人想到刚过去不几年的夺嫡之争,那时起宁荣两府好象就有些龃龉,好在当时两公是亲兄弟,有些什么也是兄弟两个背着人别扭些。现在两府主事人已经是堂兄弟,意见不同已经闹到明面上来了吗?

皇帝狐疑的看向跪着的贾代善,总觉得他今日好象知道贾代化上了折子一般,特意参加的大朝会。皇帝这么想了,也就问了出来。贾代善很光棍的承认了,理由便是贾代化上折子他知道,可是他不同意。

因贾代化一意孤行,贾代善怕皇帝受了贾代化的蛊惑,开一个不好的先河,所以今日来大朝会,就是为了批驳贾代化的折子的。

总算贾家还有一个识时务之人。皇帝叫贾代善平身,向朝臣们说明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看看是同意折子的观点还是贾代善的顾虑。

意见明显分成了两派,文臣们竟大部分赞同贾代化的主意——贾代化又不是直接自己把银子发到阵亡将士家眷手里,人家是捐给兵部,发放的人还是朝庭,阵亡将士家眷感激的也是朝庭,这样阵亡家眷得利,朝庭得名的事儿何乐而不为?

武将中有一半是赞同贾代化的观点的,他们觉得将士们随主帅上阵厮杀,用自己的命成就了主帅的功绩,主帅拿出点儿银子来表达自己抚慰之情,是理所当然的事。这部分人大多都是经过开国之战,现在已经居京养老之人,说话有些份量。

另外一半同意贾代善的武将,则是经常被派出带兵之人,顾虑与贾代善差不多,哪个带兵时没有伤亡,一有了伤亡自己就得往出掏银子,想想都觉得肉疼。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