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3章(1 / 1)

锦衣卫指挥使有苦难言,跪下请过罪后,才期期艾艾的向皇帝道:“那些说书人抓不尽呀圣人,今日抓了一个,明日茶馆里就会再出一个说书。这些百姓也是奇了,明明热度已经降下去了,一见说书人被抓,都挤着想再听一遍。”

皇帝无力的向锦衣卫指挥使挥手让人下去,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只抓说书人是个错误——老百姓都有猎奇心理,本来对那两个话本子没什么兴趣的人,听说说书人因此被抓,都会好奇话本子说的是什么。这个时候再跳出新的说书人来,可不就是挤着也要听一听?

看来这两个话本子的出现是有预谋的,眼见着同行被抓仍然接着说书便是明证。皇帝让锦衣卫暗里把第二批说书人抓上几个——不必全部抓回来,全抓第三批一定会跳出来——审审他们为什么敢接着说书。

一问才知道,是茶馆的老板为了生意,花大价钱把他们请来的。于是就抓茶馆的老板,茶馆的老板再喊冤——他们所以出大价钱重新聘请说书人,是因为从这两个话本子开讲之后,茶馆的生意就较往日好上两倍不止。他们怎么肯放弃如此赚钱的话本子,改说别的?

不说也不行。皇帝手里可是有着翰林院、国子监、博学鸿儒司几个文人汇聚之地,让他们给皇帝写上几个歌功颂德的话本子,不是什么难事。锦衣卫给那几个茶馆老板的任务,就是让他们的茶馆不说《西英烈记》和《宁远传说》,改说歌颂皇帝仁孝的事迹。

皇帝还是要脸的,他没有让京中所有茶馆马上都传播自己的事迹,而是想循序渐进的每天多出几个茶馆来,务必不让百姓们发觉茶馆改说自己仁孝,是有人在幕后推动。

真的是有对比才有伤害。比起《西英烈传》与《宁远传说》场场爆满,歌颂皇帝的茶馆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没办法,皇帝又不是二十四孝中人,他所谓仁孝的事迹,也不过就是多年如一日的按时给先皇请个安啦,替先皇尝过药啦,比起那两个话本子来乏善可陈,甚至一般大户人家的子弟都能做到。

等到京里所有茶馆都开始为传播皇帝仁孝事迹时,百姓们上茶馆的热度终于消了下去。说来百姓自有生活智慧,他们听出来那些所谓的仁孝,是大家想做都能做到的事,可是没有一个人宣之于口。大家选择不听,这总可以吧?

成功恶心了京城百姓一把的皇帝,听说京里已经没有了贾代化的传说,才算是松了一口气,恨恨的让锦衣卫查宁国府是不是在后头推波助澜。

最后查出来了,是两个从西北进京赶考的举子,在家乡听多了贾代化的英雄事迹,又赶上自己到京时间太长,盘费不足使费,便想出了写话本子卖的主意,那两个举子连宁国府的大门往哪儿开都不知道。

就这,两个举子也以蛊惑人心的罪名,被革除了举人功名,还被直接押解回原籍,永世不得参加科举。如果不是茶馆里还流传着自己仁孝的故事,皇帝更想让那两个举子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不过派去押解举子的是锦衣卫的人,皇帝觉得很快自己就能听到好消息。

天不从人愿这几个字,好象是替皇帝量身定做的一样,从他命贾代化重返西北边关那一日起,便如影随形的跟上了皇帝。

四五日后,脸上苦意更浓的锦衣卫指挥使,再一次出现在养心殿里:“回圣人,押解两名举子的马车翻车了,车掉进了深涧之中,车上的人……”

皇帝听了微微一笑:“这一次总算做得不错。”两个举子死了,自己也能消一消胸中块垒。

指挥使快哭了:“圣人,整个车上的人都尸骨无存。”

有区别吗?皇帝看了指挥使一眼,不明白他怎么一副死了老子娘的神情,不就是死了几个锦衣卫,再招便是。指挥使不得不向皇帝解释:“押解的人出京第二日便没有消息,臣不敢怠慢,忙让人去查。直到昨日才查到了堕车的痕迹。”

“堕车之地离京不过百十里,一日之内马车便可走到。等臣派去的人查看时,只有,只有押解之人的尸首,并没有,并没有那两个举子的身影。”

“嘭——”御案再次翻到在地:“给朕查,到底是何人如此大胆,竟敢在天子脚下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圣人,会不会是贾代化……”指挥使说了自己的猜测。在锦衣卫的眼里,凡是有可能的事情,都在合理怀疑之列。两个举子行事,得利的就是贾代化,所以他最可疑。

皇帝却摇头:“贾代化已经走到陕西境内,京里开始传那两个话本子的时候,他已经到了山西。再说,他不过一介武夫,哪里会想出这样邀名的主意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