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1章(1 / 1)

于是另一个话本子应运而生,那个话本子以乔南为主角,把他的阴谋放大再放大,以从平州知府衙门的密室里搜出大量银锭及西北军已经断粮为结尾,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都断粮了,还说什么以全国之力供一军,简直就是笑话。质疑的声音一下子被压了下去,转而成了讨伐乔南的口水仗。因为话本子的写手十分不道德的,没有提乔南自己畏罪延迟以及皇帝对乔南九族尽诛的处置情况,百姓们还以为乔南只是被押进京城,他的家人还用他贪污西北军军粮得来的银子,过着朱门酒肉臭的日子。

西北读书人写下的那些关于乔南的讽刺诗,不知什么时候传进了京,让京城的读书人觉得自己不能无动于衷。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还不会做个七言五方绝句?

于是京中文会盛行,主题明确的对乔南口伐笔诛。文会的诗被有心人收集起来,不几日就编攥成册,取名《佞臣诗抄》。

国有昏君方出佞臣,皇帝拿着锦衣卫呈上来的《佞臣诗抄》,责问为何乔南之死没有见邸报。负责邸报的吏部尚书无奈的告诉皇帝,乔南只是个四品知府,他的死还不够资格登邸报。

这就尴尬了。若是乔南刚死,还能显示朝庭处置英明,不容贪佞,现在就算再登邸报,最多算是给老百姓、给西北军一个说法,算是补救。

朝庭,终是落了下成。

占了上风的贾代化,现在正选将去凉州、宁州做教官——前一期平州训练成果不错,被凉州、宁州的守将知晓后,也不停的派人到西北军中游说贾代化,只求也如平州一样给派教官。

几次推脱不果,贾代化只好勉为其难的开始选将。谁知手下那帮兵油子,觉得还是在自己营里呆着舒坦,都不愿意去别人营中开荒。贾代化不得不从老将官中选出四十名来,暗里交待一番,那些人才在贾代化的承诺之下,去凉州、宁州军执行把支部建在连上的重任。

现在是时候再向皇帝上奏折了。

贾代化在奏折里向皇帝请求,经过两次对北戎之战,西北军有了一千名兵士的空额,请求朝庭多各地调兵入西北行营,或是由西北行营自行在西北三州招募,以尽快补齐西北军员额,防止北戎进犯时因兵力不足至国土有失。

这就让皇帝很为难了——几次想收拾贾代化,却成就了他的军中威望与在百姓中的好名声,还让自己得了一个昏君的帽子,皇帝恨不得直接杀了贾代化。

现在却不是杀贾代化的好时候——他的名声太好了,一旦杀功臣的名声传出去,皇帝的名声会更加不堪。可是皇帝也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贾代化一天一天的强大,这让他更加寝食难安。

会不会自己命贾代化回西北,就是一个错误?

皇帝不止一次反思自己的决定。怎么想,当时命贾代化回西北,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那时西北行营之中,他已经安排了不下十名将官,收集贾代化勾结北戎人或是可能喝兵血的证据,还用十日一送粮草卡住贾代化的脖子,让他不得不对自己这位帝王伏低做小。

都怪乔南那个混帐东西太过贪心,竟然敢直接扣下西北行营十日军粮。还有冯唐那个家伙也不是个好的,怎么就派人去与乔南对质,还与贾代化联名上折子?

难道冯唐不知道自己把军粮运到他那里周转一下,为的是什么?

皇帝不知道,从他想让贾代化对他伏低做小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把贾代化放到了与自己对等的位置。天子,应该是独霸宇内的。出现了对手,皇位便有不稳的危险。

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皇帝,叫来内阁阁老与兵部尚书,一起商议贾代化所请之事。权阁老至今没有回京,没有他和稀泥,首辅坚持应该从别营调兵去西北行营,张、柳两位阁老则觉得应该在西北就地征兵。

首辅的意思与皇帝差不多,这一次抽兵去西北行营,可以多安插几个得力的人监视贾代化。张柳两位阁老则觉得只是一千兵士,从别处调兵还得适应西北苦寒气候与西北军的操练方式,不如就地征兵由西北军直接操练出来的省心。

自从前次首辅提议内阁阁老去西北,次辅便修了闭口禅,轻易不再发表意见,皇帝便把目光看向一直没发言的兵部尚书:“兵部是什么意思?”

兵部尚书想起已经回京的左侍郎说起西北军操练奇特之处,苦笑一下:“回圣上,臣以为不管从他处调兵还是从西北征兵,对西北行营影响都不大。因此不如从西北征兵,还可以略减西北百姓春荒之累。”

你一个兵部尚书,操户部的心不合适吧?皇帝与几位阁老倒是想起权阁老前段日子派人送回的奏折来,备言西北今年春荒之害。再不从江南调粮,只怕西北百姓会达到易子而食的地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