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商人也一样,宋辽西夏的关系不稳定,战战和和没个准头,关系好的时候就开榷场互市,关系不好的时候就关了,商人不会眼睁睁看着到嘴的鸭子飞了,朝廷开设的合法榷场不能用,大不了就偷偷的买卖。
嗯,俗称走私。
商人要赚钱,朝廷也要赚钱,只要他们做的不过分,很多时候朝廷对这种情况都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还会官商合作各取所需。
明朝为了保证九边重镇的安危,先后推行开中法和折色法,让山西商人的地位再次飞跃。
寻常人不乐意往边陲跑,做生意也只喜欢在繁华的地方做生意,山西商人不一样,山西本身就是边陲重镇,那儿就是他们自己家门口,这简直是位他们量身定制的大馅饼。
盐铁是国之命脉,贩卖私盐是死罪,但是开中法一出来,商人就能插手食盐生意,和天上掉馅饼也差不离了。
想贩盐需要盐引,两淮地区是食盐产地,但是盐引却在边陲地区的军队手中,为了保证九边重镇的物资运输,减轻朝廷的压力,商人想获得盐引,就得往边陲地区运送粮草。
盐引谁都想要,但是从南方往北方运粮食实在太麻烦,路途遥远不说,万一路上遇到劫匪山贼,人财两失才是最要命的,许多商人就因为不敢保证自己能成功将东西送到边地,不得不放弃到嘴的肥肉。
但是这和山西商人没关系,山西本身就是边陲,他们只需要雇人开荒,在家门口种地然后把粮食送到旁边的军营就行,方便的不能再方便。
贩盐是一本万利的生意,贩卖私盐的刑罚那么重尚且拦不住前赴后继的私盐贩子,如今能得到朝廷的允许从这里分一杯羹,不掺一脚是傻子。
有明一代,两淮的盐商十有bā • jiǔ都是山西人。、
还是那句话,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商人做事其实不讲究善恶,他们只在乎到手的银子有多少。
山西商人掌握了控制了食盐以及边军的粮食供应,在此基础上发展到别的地方,上至绸缎,下至葱蒜,有什么卖什么,甚至号称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
在大清还是后金的时候,他们已经和山西商人达成合作,蒙古人不善经商,他们女真人也不擅长经商,蒙古人有回回人帮他们打理产业,他们满人没入关的时候要赚钱靠的就是山西等地的商人。
金银珠宝不能当饭吃,还是粮食更重要,让没有经过汉家教化的女真人去拿钱买粮食,大概率就是把人杀了抢粮食,然后再也买不到粮食,双方两败俱伤,最后游戏结束。
要不怎么说当皇帝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有多大本事,而是有识人之能、用人之能,顺治爷招抚晋商,赐将介休范家、祁县渠家、临汾亢家等八家晋商为内务府皇商,前几年打准噶尔的时候,军中物资也不光是户部在准备,那几家皇商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胤禟上辈子和山西商人没少打交道,关外蒙古、北边俄罗斯、海外东瀛……不管想到想不到,这些地方几乎都有山西商人的影子。
他记得有个家族专门做小日子过的不错的东瀛友人的生意,直到那边铜矿被挖干了限制出口才停下,现在离矿被挖干还有些时间,或许能想办法把那边的好东西多弄过来点。
没人会嫌自家东西多,现在正是用钱的地方,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东瀛友人对大清向来友善,前两年还有“迷路”的渔民飘到大清境内,不好好回礼实在说不过去。
太子爷滔滔不绝的说着,丝毫没有提及治水,只是拿晋商做切入点,让他们家汗阿玛多重视和海外的交易。
赚自己人的钱的时候要悠着点,赚外国人的钱不用,外国商队来大清从来不知道收敛两个字,他们派商队去外面当然也不用收敛。
“这件事情先放放,待会儿再说,朕现在有其他事。”康熙对太子时不时冒出来的古怪点子已经习惯了,起身走到书桌旁扒拉一堆卷轴,示意太子过来看看,“你的年纪也不小了,老三老四等着成亲,你这个当哥哥的再不定下也说不过去,朕给你选的太子妃是瓜尔佳氏石文炳之女,你看看怎么样。”
太子:???
他还没来得及说正事,怎么忽然跳到太子妃的话题来了?
单身了那么多年,猛不丁的说起这个,他还真有点紧张。
第130章
*
太子殿下看着画像中陌生又熟悉的女子,紧张中又有些期待,上辈子太子妃跟了他那么多年,尊荣没享多少,罪却是没少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