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独自待在医院,准备看护杨忠的郁知年在听筒那里头缥缈而遥远地呼吸着,像连接杨恪与此刻的若隐若现的钥匙。
“杨恪,”郁知年轻声问他,“你来吗?”
十八岁时的杨恪最后对说郁知年了“会来”。
第二天下午,杨恪到医院时,杨忠已经出了观察室。秘书根据医生的指令,将其余来探视的人挡在了门外。
杨恪走进去,郁知年坐在病床边,杨忠戴着氧气面罩,奄奄一息地昏睡着。
他双手搭在被子上,手背满是褶皱,右手正在挂吊水。有两名护工在不远处看守。
郁知年看起来没睡好,眼圈青着,对杨恪说:“你来了。”
杨恪“嗯”了一声,当时想,离开不必急在此时,他想要的自由都会有。
杨忠在医院住了一个月,郁知年便也陪护了一个月。杨忠术后恢复得还不错,郁知年却瘦了不少,精神也不太好。
杨恪上学时,有时会有女孩子来和他搭话,有些害羞地问郁知年去哪了。杨恪晚上去医院探视,和郁知年提起,郁知年便会装作听不懂,糊弄过去。
在最冷的一月底,宁市寒风凛冽。
杨恪在家吃了饭,八点到医院,爷爷睡着了。郁知年看见他,便从陪护椅上站起来,膝盖上放着的、用来给杨忠念的金融报刊险些掉了。
“笨。”杨恪低声说他。
郁知年不知怎么,把视线移开了,将报刊放在椅子上,靠近杨恪,用有些疲惫的声音问:“能不能陪我出去走走。”
杨恪陪他走出病房,去顶楼的玻璃房中坐了坐。
这天的夜空是漆黑的,玻璃房开了几盏小灯,他们坐在沙发上,聊了几句最近学校的事,郁知年忽然没了声音,脑袋摇摇晃晃地靠到了杨恪肩膀上。
杨恪微微低下头,看见郁知年的眼睛闭起来,眉头微皱,睫毛压在脸颊上。
他的脸很窄,皮肤白皙,呼吸均匀、绵长。好像和刚来杨恪家里时别无二致,又像变了许多。杨恪想,他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太久,早已忘了郁知年最早时是什么样子了。
杨恪这样让他依靠着,过了大约半小时,郁知年突然醒了过来。
他一下坐直了身体,转过头来看杨恪,表情呆呆的,盯着杨恪。少时,他说:“我睡了很久吗?”
“还好。”杨恪肩膀有些僵硬,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