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太太对刘悦薇招手,“远来是客,莫要多礼。听说大太太那里来了个标致的小媳妇,让我看看如何个标致法。”
刘悦薇走到了她跟前,老太太眯起眼睛仔细把她上下打量了一番,眼底忍不出露出了许多情绪,这小媳妇和她小姑子年少时长得确实太像了,身段、皮子、眉眼,还有这笑盈盈的模样。
老太太不动声色,让刘悦薇坐在自己身边,对旁边的嬷嬷道,“果真是个齐整的好孩子,怪不得你们大太太要拉到自己屋里亲香。好孩子,你多大了?”
刘悦薇赶紧道,“回老太太的话,民妇快十六了。”
老太太点头,“嫁人多久了?”
“回老太太,民妇是去年冬月出的门子。”
老太太点头,“嗯,也快一年了。我听大太太说,你陪着夫婿到这里来读书,家中父母不担心吗?”
刘悦薇谨慎回道,“公爹说省城这边的先生们见识多,让官人来跟着多学一学。婆母怕官人一个人冷锅冷灶的,就打发我一起过来了。我娘家父亲是个生意人,怕我过不好日子,就给我多带了些银子。因我弟弟妹妹还小,我娘整日就在家带弟弟妹妹。”
老太太拿了块小点心放到她手里,“你娘家几个兄弟呢?”
刘悦薇道,“我娘生了我们姐妹四个才得了我弟弟,弟弟一岁半了。”
老太太笑,“看我,年纪大了话也多,见到可心意的孩子就捞到个没完没了。你吃点心,这是我们自己家里做的。老大媳妇,等会子这孩子走的时候,给她带一些。”
李大太太点头,“儿媳知道了。”
李老太太继续拉着刘悦薇的手絮絮叨叨,一边说笑话一边把刘家的事情打听个一清二楚,连刘文谦是二老太爷从人贩子手里抱来的都知道了。
等到了晌午饭时刻,老太太又留刘悦薇吃晌午饭。刘悦薇耐着性子陪老太太说话,老太太十分热情,不停地给她夹菜。
吃过了饭,刘悦薇就不能再停留了。
李老太太拉着她的手,“好孩子,我看到你就欢喜,可见咱们是有缘分之人,以后常来坐坐。”
刘悦薇点头,“多谢老太太大太太关心,我原担心自己是乡下来的,怕失了规矩,老太太和大太太这般慈爱,我今儿也跟着长了见识,多谢长辈们的关心。”
老太太摸了摸她的手,“真是个好孩子,今日头一回见面,我也没有什么好东西,这块玉,你拿回去,不拘配在哪里都行。”
说完,她手里溜出一块玉到了刘悦薇手里。那块玉一看就是上等好东西,刘悦薇赶紧摇头,“老太太,使不得,我今日来又是吃又是喝,岂能要您老的东西。”
老太太合上她的手,“这玉给你们年轻人戴最好,莫要推辞,是我这个老太婆的一片心意。”
说完,她双眼盯着刘悦薇的脸看了半天,“好孩子,你长得真好看。”
刘悦薇知道她看的肯定不是自己,也不生气,“多谢老太太夸赞。”
辞别过了老太太,她又去李大太太那里告辞,李大太太送了她一对金镯子做见面礼,刘悦薇想着虱多不痒债多不愁,道谢后就收下了。
在李家吃饱喝足后,刘悦薇带着两样值钱的见面礼和一对点心走了。
她才出了李家大门,李老太太就把李大太太叫了过去,“老大媳妇,你说的没错,这孩子和你姑妈真像。”
李大太太轻声问,“娘,咱们要怎么做。”
李老太太沉默了片刻,缓缓道,“如今南安王掣肘,陛下在前朝颇为吃力,太妃娘娘在行宫里整日还要和杜氏打机锋。你不知道,你姑妈年少时就是个有胸襟的,家常从来不和人争吵,能让就让,要不是逼急了她,她定然不会去行宫的。行宫的日子不好过,咱们还是问过娘娘的意思再行动。再者,当日小殿下被送走,名头就是说父子相克,如今那位还活着呢,咱们不能贸然行动。”
自此,李家再没找过刘悦薇,刘悦薇也没去李家。她安安静静地过着日子,每天照顾郑颂贤的生活起居,平常没事和张太太、孟太太等人玩耍,小日子过得悠哉悠哉的。
刘悦薇虽然日子过得清净,却丝毫没放松打听青州这边的消息。
她不知道的是,李家派往京城的人,已经和李太妃接上头了。
去的是李大太太的亲儿媳李大奶奶。
李大奶奶去行宫给李太妃请安,娘家人来了,李太妃十分高兴,把娘家侄孙媳妇叫到跟前说话。
李大奶奶按照规矩行了国礼,李太妃亲自起来扶起了她,“好孩子,到姑祖母这里来,不要客气,和你家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