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潜伏在末清> 第47章 铜矿之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章 铜矿之谜(1 / 3)

最终还是张廷玉说出了大家的疑问:“皇上,几百年来,国家库银都是五十两的官锭,既便于存放,也便于核查数目,不知皇上……”

他没有说完,乾隆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说:“我不是说官银铸成五十两不对,而是说,流通的市银要有定值。”

“定值,如何定值?”这次是弘昼不解的问。

“铸造银币”,乾隆一字一顿的说。

“铸造银币?皇上说的可是夷人的‘本洋’?”

“对,前明万历年间就有了夷人传过来的银币,叫做本洋,但只是富贵人家用来把玩或收藏。其实,夷人铸造银币,就是为了便于银钱流通。”

乾隆在炕桌前站了,喝了一口太监刚刚换了的热茶,转过身接着说道:“银币与制钱相同之处在于,尺寸划一,都有定值。”

“而且在银中掺入其他金属,就变得很坚硬,不像纯银那样质地软而容易磨损。不同之处在于,制钱是用熔化的铜水浇入模范中铸造。而银币是事先铸好银坯,然后用机器压制出来。”

“我大清也铸造两种这样的银币,一种定重一两白银,一种定重半两白银。以后税赋收入的碎银,不再铸成官银,而铸成银币。”

“五十枚一两重的银币码好,用桑皮纸卷起来,就相当于一锭五十两的官银,包起来便于存放盘点,拆开来便于流通使用。”

“有一两、半两的银币,配上制钱使用,不需要用戥子称,用夹剪来剪。坚硬耐磨损,用上几十年也不需要重铸。是不是用起来很方便?又杜绝了铸官银的火耗?”

说到这里,他停住了,看着众人的反应。在场的众人被他这一番奇思妙想说得有些茫然,听着头头是道,细想又觉得不甚实际。

正费思量间,弘昼说道:“皇上,臣弟家里也有几个本洋,我还特意称过,好像不是一两,而是七钱二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