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没多少盐了。”肖姑姑看到这么多盐顿时就高兴了:“我去进货一趟太麻烦了。”
每次都要三个哥哥轮流陪她去进货,而且进货一次就要在县城里头住一夜,就算是睡大通铺,也是要花钱的。
何况进货也需要钱,她专门去一趟,不进多了不合算。
进多了,她还真不需要不那么多货。
“就知道没多少盐了,过一段时间,秋收就忙活起来了,加上还要腌制秋菜,这没盐可不行。”笑哥儿又给肖姑姑分了一半的海带干和紫菜干,虾干没分,因为虾干贵不说,还没人买:“这些姑姑留着卖。”
“行!”肖姑姑看了看:“可是,这也太多了吧?”
“不多,这些海菜本身就带着咸味儿,泡一泡,不用放盐就能吃。”铁青将东西放在了柜台里头:“生意这么好啊?”
柜台上的东西不少,不过存货却不多,薄利多销之外,就是没压多少货。
“生意是挺好,但是都一个村儿的,不少人都想赊欠。”肖姑姑还烦恼呢:“我也不认识多少字儿,其他人就更别提了,他们不认识字儿,怎么打欠条记账啊?到时候不认账我可咋办?”
乡下村里人,几乎没有任何现金收入,一年到头指着的就是地里头那点出息,想要有现金,就得家里头的家禽下了蛋,带去镇子上卖了,不可能去县城,县城还要住一夜,花钱呢。
另外就是,赊欠的人多了,她不答应好像不太合适,答应了的话,第一账不好记,第二就是压货款啊。
“姑姑不是会记账吗?”笑哥儿道:“可以记账,让他们签字画押么。”
“我就会那么点字。”肖姑姑烦恼的不行:“不赊欠说不过去,谁家老有现钱啊。”
“那咋办?”在一个村儿住着,笑哥儿知道,很多人家不会有现钱,农家人第一喜欢存的就是粮食,第二是大牲口,第三才是钱。
而且农家存钱,也是喜欢银子多一些,兑换好的银子,几乎都是压箱底,轻易不花。
一般而言,村里头也没有啥开销。
可是秋天的时候不同,第一是要秋收,家家户户都要忙。
第二就是要服劳役,一家出一丁,很是辛苦的活儿。
要是有钱,谁家都付钱买名额,不去服劳役,那不是啥好活儿。
“相公?”笑哥儿看向了铁青,他记得相公是认识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