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院转出的病历来看,这种抗拒治疗的状况一直都有,只是时轻时重,李贤因当时的主治医师很明确的在病历中表示,出院之前他的抗拒症状已经减轻至极微弱状态,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结论很明显与现实不符,而能让医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周德易当然就会怀疑李贤因当时出于逃避治疗的目的而进行了一些表面的哄骗行为。
乐观点说,李贤因能做出这种举动,说明他自我意识非常清晰,也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可就是太清晰了,对医生来说,治疗难度大大提升,你永远不知道看起来已经被治愈的人是不是在刻意框你,以至于让你打出具有欺骗性的“健康证明”。
他觉得这种计策能够成功,还得得益于李贤因本身伪装的能力就比较强,面对这样的病人就不太适合按照所谓的流程进行治疗,转换一下态度反而能取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效果。
创伤性应激障碍不是纯粹由心理压力引起的病症,虽然在中后期常常伴有焦虑症等症状,但那也是因为时常出现幻觉以及睡眠不足等因素间接导致的精神压力过大,可以说是“并发症”,只要心理治疗人员不对病人有任何事关原则的质疑以及人身攻击的举动,多方面尝试没什么不好。
他们可以是医生和病患,也可以是朋友,更可以只是一个出了咨询所就从没见过的陌生人,只要是对治疗有帮助的,在周德易看来什么关系和相处态度都无所谓。
“你应该也不会因为治疗而随意把信任交付给一个陌生人吧,所以……我们干脆就不谈信任,也不谈那些让你痛苦的事儿,聊一些各自的职业生活日常好了。”
因为对方过于不按套路出牌,李贤因缓慢地歪了歪头,一时间不知道是还夸赞一下他的观察力出色,能看出来他不是个会轻易交付信任的人,还是吐槽这位著名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段好像太过“激进”了一点。
李贤因犹豫了一下,还真就顺着周德易的话开始聊公司里的一些琐事,没有把那句“这实在不像是治疗”说出口,只要不谈具体的病因,浪费时间在这儿耍嘴皮子他也认了,倒要看看这人搞的什么鬼。
他是看不出来这种纯粹的闲扯能有什么治疗效果,反正别指望聊着聊着就能获得他的信任。
的主要运营的商品就是艺人,李贤因不可能和周德易说一些公司机密,几个子公司提的也少,特别是&E,包括正在建的小区和新大楼在内一句也没提过,周德易好像对这些大众积极讨论的事儿没兴趣,也不曾多问一句,从来都是李贤因怎么说他就怎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