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星回——回礼,与他们寒暄,态度从容自若,倒是一旁的韩青,心头已经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以为书院已经是贺星回的底牌了,不想她还有更令人吃惊的。
眼前这五个人,哪一个的名字说出去都会令人大吃一惊,竟然全都聚集在了这处小院里。以他们的身份、名望、学识,只要入朝为官,必然能居高位,朝堂的格局恐怕就要为之一变了。
特别是为首的那一位,韩青的视线落在他身上,几乎掩饰不住自己面上的惊愕。
话说如今朝堂上的这些势力,都是当初襄助高祖皇帝定鼎天下的功臣。其中世家们因为观望太久,除了韩家之外,几乎都是见高祖大势已成,这才前来依附。而勋贵却是自草莽之中便一直跟随的旧人,因此在朝堂上的待遇格外不同。
不过细细一查便会发现,这些势力之中,少了一块十分重要的拼图∶世家之外的文臣。
从拉起一支队伍到称帝问鼎,高祖皇帝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在世家主动依附之前,打下来的地盘总是需要文官来治理的,而且数量还不少,按理说,他们的功劳不小,建国之后也该在朝堂之中有一席之地。然而如今朝堂之中,却根本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这里头有个缘故,当年高祖皇帝身边,最有才能也最受宠幸的,是一个叫瞿放的文士。
此人也是个传奇人物,文能治理州县,武能上马征战,尤擅深谋远虑,曾经为高祖皇帝化解过多次危机,甚至曾救驾于乱军之中。高祖皇帝一直尊称他为先生,是正儿八经地将他当成帝师来看待的。
按理说,这样的泼天之功,没有人能比得上,也应该得到最大的一份赏赐。
但大越刚刚建国,他就主动辞官,说是如今大势已定,高祖皇帝身边能人云集,已经不需要他了。
这般视富贵功名如无物,举重若轻,泰然自若,真有几分《道德经》中"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意境。
高祖皇帝苦留不住,只好放人,还比照着亲王的份例给他们家赐了几万顷良田,让他能够富贵终老,不必为俗务所累。
这个故事实在是太有戏剧性,时至今日,依旧是民间口口相传的君臣佳话。
如此一来,瞿家虽然没有一官半职,在整个大越、特别是文人士子之中的影响力,却是无人能及的。只不过人家归隐田园之后低调得很,连家人都不出来走动,渐渐好像真的成了传奇故事中的人物。
韩青这样的年纪,自然是见过瞿放的。因为韩家归附较早的缘故,他还跟瞿放的儿子瞿英做过同僚,有过少年人的意气之争,也一同面对过不少困境,关系还算不错。只是后来瞿英奉父亲回乡,再无消息,便断了联络。
算算时间,瞿放老先生恐怕已经驾鹤西去,而院子里被其他人簇拥在中间,正笑得冲淡平和的人,不是瞿英又是谁?
贺星回竟然把他也请来了!
偶尔有些时候,特别是当韩青感觉到对朝政有心无力时,他会回想起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然后忍不住幻想,若是瞿放没有辞官,瞿英留在朝中,现在又会是什么情形?
万万想不到,这个幻想竟然有成真的一日。
韩青今日面见贺星回,除了交出投名状之外,也是想跟她商量一下吏部尚书的人选。这个位置非常重要,既然腾出来的,当然最好是信得过的人上去。可是推上去的人若是不能服众,恐怕又平生波折。
看到瞿英,韩青就知道自己是白担心了。
不要说是吏部尚书,便是自己这个中书令让给他,都没人能挑出什么毛病。
当然了,能凭借名望坐上这个位置是一回事,能不能坐稳,让下面的人信服,又是另一回事。
可是对瞿英来说,当年草创之际,什么样的难题没有遇到过?跟世家出身的韩青比起来,他作风大胆、思绪跳脱,总有意想不到的办法。这也是韩青念念不忘,总是会回忆起他的原因∶遇到自己觉得棘手的问题,他会忍不住想,如果是瞿英在这里,他应该有办法吧?
这时,瞿英也注意到了他的视线,笑着走了过来,朝他深深一礼,"一别经年,见韩兄依旧龙马精神,吾心甚慰。"
"瞿兄才是吧。"韩青打量着他,"我记得你只比我小两岁,怎么如今看着倒像是小了十岁。
瞿英开心地笑了起来,"因为我不操心。"
没有一天不在操心的韩青∶"…
贺星回听到这对话,便跟着笑道,"令公为朝事清减憔悴,是我之过。这不是赶紧将诸位都请来,为令公分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