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耽美>桓容> 分节阅读 36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366(1 / 2)

。两晋以来,第一批未经大中正品评的官员任职地方,为日后改变埋下伏笔。

此事在朝中压下,不代表背后不会议论。

台城内,南康公主特地询问桓容,这究竟是临时起意,还是他早有打算。

“阿母放心,儿不是莽撞之人。”

桓容这么说,是在告诉亲娘,这次仅是特例,加上确有所需,他才会绕开规矩。如果条件不成熟,他不会莽撞挑战九品中正制。

毕竟这是魏晋以来的规矩,没有足够的条件,不能轻易撼动。

一旦轻动,很可能损伤朝堂根基。

“边州缺人,不说十万火急也相差不多。随驾的郎君都有才干,且有谢侍中和王侍中点头,事急从权,大中正固然不满,满朝文武不提异议,终究掀不起多大波澜。”

南康公主舒了口气,道:“类似的事,今后最好少做。阿子登基不久,乌衣巷和青溪里的几家现在扶持,日后怎么样还很难说。”

“阿母放心,儿晓得轻重。”桓容笑道,“对了,昨日阿母说,阿峰该行元服,是不是太早点?”

“不早了。”南康公主摇摇头,道,“袁真卒后,陈郡袁氏嫡支仅剩下他一人。按照规矩,十二岁行元服不算早。”

比起十岁元服的司马曜,十二岁的确不算早。

“既如此,就照阿母的意思。”桓容沉吟片刻,道,“阿峰可晓得此事?”

“晓得的。”南康公主看向李夫人,后者轻轻颔首,命婢仆取来一只木盒,里面全是袁峰做的文章。

“古有甘罗少相,依妾来看,阿峰才智超群,实不亚于先人。”

李夫人一边说,一边将木盒送到桓容跟前。

岁月似在她身上停住,花容月貌一如往昔,一颦一笑皆是柔情。再是铁石心肠,面对如许佳人,亦会怦然心动,不觉失神。

桓容打开木盒,取出一片文章细读。

幽州和扬州的造纸技术不断发展,除朝堂公文,民间书写陆续采用纸张。地方治所办事,也开始使用纸张。

书院中领先众人,早在半年前,学生习字作文俱用新纸。

袁峰醉心法家,对兵家和儒家亦有涉猎,对老庄能够熟记,却是不甚感兴趣。

读过所有文章,桓容终于明白,所谓学霸,真心不能用常人的眼光衡量。

难怪亲娘要安排元服,这样的智商和情商,当真是不服不行。

“另有一件事,”南康公主笑容微顿,沉声道,“在你巡狩之时,桓熙重病。月前姑孰来信,言其熬不过两月。”

“阿母的意思?”桓容问道。

“桓济已去,按县公礼下葬。桓熙终为郡公世子,如果有那一日,当行郡公礼。”

论理,桓容登基建制,桓熙桓济等都该封王。偏偏桓容不下旨,朝中也无人提。桓济至死仍是县公,桓熙再是不甘,到头也只能是个郡公。

“朝中如有人言,就说是我的意思。”南康公主冷声道。

桓济没有儿子,桓熙却有!

桓容无意大婚,继承人势必要在兄弟子侄中选。如果封桓熙为王,日后定会生出不少麻烦。与其留下隐患,南康公主宁愿自己担负这个恶名。

第二百六十八章

太元三年,五、六月间,南地连降数场大雨,江河水位暴-涨,三吴之地隐现水患;北地数月未曾降雨,农人担水灌田,仍有麦苗成片枯死。司农上禀,并、蓟、青三州皆有大旱蝗灾迹象。

民为国基,粮为民本。

情况刻不容缓,南、北两地都是绷紧了圣经,到后来,巫士都被召进宫,日夜占卜天相,南地询问水患,北地则是求雨。

从都城派往各地的快马络绎不绝。

无论建康还是长安,此刻都不敢有半点大意。

咸安年间,三吴之地曾遇大灾,饿殍遍地。事后统计,竟有上千百姓逃离,村落成空,数年未曾恢复,对建康是不小的打击。

对长安来说,旱灾和雪灾都是寻常,常年风调雨顺才是怪事。但今年的情况不同以往,据各州送回的消息,这场大旱非同寻常,必要时,需开各地府库赈济。

南北两地都不太平,满朝上下都在心忧天灾。

这个时候,无论建康还是长安,都无心去找对方的麻烦。反而很有默契,互相递送国书,措辞分外的客气,就为避免天灾**同时发生,动摇王朝根基。

整个太元三年,两国边州意外的太平。

秦兵和汉兵巡逻相遇,偶尔还会颔首致意,少有发生-摩-擦。

出现这个局面,实是天灾所迫。

按照桓容的话来讲,老天的心思你别猜,想破头也未必能想出个五四三二一。

封-建-迷-信?

穿-越这种神奇的事都能发生,自己头上还顶着个复制开关,身边更有扈谦这样的神人,偶尔-迷-信一回又有何妨?

目前两国相安无事,边界没有战事发生,不代表能一直和平下去。

为保证不出状况,即使出状况也能迅速应对,桓容连下数道旨意,以无地青壮充边州,丁男丁女皆可。

“凡移边州者,授田三十亩,免三年粮税。”

三十亩的确不少,结合现下的亩产,又委实不多。这是在南方,如果换成北边靠近草原的州郡,七十亩都不嫌多。

除此之外,朝廷发下官文,凡填边州之人,由当地治所提供农具耕牛,农具按户分授,百姓无需出一个铜板,耕牛可买可赁,买以市价七成,租赁仅需提供草料,保证不故意伤害牲畜。

第三,朝廷免费发下粮种,连续三年不变。

如遇天灾或是战事,田地歉收,每户都可到治所领取口粮。丁壮从军还有军饷,杀敌有奖,死伤有抚恤。

这种做法,部分仿效曹魏屯田,战时为兵,闲时为民。确保边州兵力充足,遇敌来袭,人人皆兵。

桓容也承认,此法并非十全十美,缺点同样不小。

但是,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害相取其轻,以目前的情况,边界屯田吞兵实为必要。尤其是新取的秦州、河州两地,不比梁州、荆州,直接调兵会引起长安警觉,开垦荒田好歹是个借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