槊柄由硬木制成,缠绕铁线,因年代久远,线圈已深深嵌入柄中。尾端有鐏,以青铜浇筑。槊首锋刃长近两尺,寒光闪烁,凝聚血-腥-凶-戾之气。
“此乃先君所用。”
长槊本为秦策的兵器,为马战所用。
早年间,秦策手持此槊,率部曲冲锋陷阵,死在其手的贼寇不计其数。
因其独特性,非勇悍之士不可使。没有百夫之力,根本拿都拿不稳,遑论上马冲锋,与敌鏖战。
秦策驾崩之后,这杆马槊传于秦璟。
此番现于人前,不由得引起一阵惊叹。
随秦氏入主长安,秦策建制称帝,这杆马槊被藏入宫中,许多新投的豪强和官员压根见都没见过。对于秦策的勇猛,多是从他人口中闻听,始终未能亲眼得见。
第三百零八章
夜色愈深,篝火熊熊燃烧,火星不断飞散,见底的酒坛堆成小山,宴上众人多有些许醉态,豪情逸兴,愈发有几分恣意狂放。
长安文武拊掌击节,先歌秦风无衣,后诵周南麟之趾,颂秦帝英明善战,秦军勇武豪迈,征伐逐北,驱胡贼千里。
建康文武不甘示弱,接以大雅公刘,古老的曲调,词句中饱含先民的质朴,另有一种开创基业的豪情壮志。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郗超击节,谢安起调,贾秉扬声。
不比北地文武雄浑霸道,却有南地的丰饶和安民乐道。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诗中赞颂先周时部落之长公刘诚实忠厚,不图安康享乐,带领部民开疆拓土,建立城池,种植渔猎,让部民安居乐业的丰功伟绩。
诗中既赞先民的朴实勤劳,亦颂公刘的仁厚诚恳以及为君之道。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比起秦风和周南,这首诗很长,曲调并不高亢,唱来十分平实,并不会予人奔赴战场,激昂慷慨,热血澎湃之感。
然而,比起无衣的所向无前、壮怀勇烈,公刘蕴含的本固邦宁、迩安远怀,在乱世之中更显弥足珍贵,更加令人向往。
古老的曲调,古老的诗词,悠长、质朴,交织在一起,随夜风飘扬。
听在众人耳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
无衣展示给众人的,是战场的壮怀激烈,是袍泽之谊,同仇敌忾;公刘传颂的则是开创基业,君笃臣诚,百姓安居乐业的和乐景象。
纵然部落间仍有杀伐,即使城邦之间依旧存在战争,在公刘的治下,依旧是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百姓能够丰衣足食,不必受外族-侵-扰,更无须遭受颠沛流离之苦。
之所以选择这首诗,并非是凑巧。
除为应秦风之曲,更是在向长安展现建康的实力。
秦帝固然英明神武,桓汉天子更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秦国固然兵强马壮,能征善战,所向披靡,桓汉亦有气冠三军之士,军队照样能保卫疆土,摧坚毁锐。
勇悍固然可贵,然民为国本,粮为民本,桓汉收拢流民,开垦荒田,发展商贸,大力恢复生产,境内百姓多能安居,桓汉天子实为民心所归。
双方实力在伯仲之间。
他日一决天下,纵有精锐之师、熊罴之旅,没有足够的粮草供应,将兵炊骨爨骸,如何能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