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母亲到是要多疼着妙姐儿一些才是。”这个可怜的孩子,朱宣在和妙姐儿上京的路上,不止一次又问过妙姐儿,南平王在心里不得不判定,妙姐儿说的是实话,这孩子虽然是没有证据,可是应该说的不假。
太夫人今天又惊奇第二次,满面含笑:“我几时不疼她,你倒说说看。”三个媳妇里最疼的就是妙姐儿,总是担心儿子不疼她,现在倒过来,儿子倒同自己这婆婆来说,要多疼着妙姐儿。
这话的原由朱宣当然是更不能对母亲说,估计说了也没有人信,反而不好。朱宣只是微微有怜惜的神色对母亲又说一次:“要偏疼她才是。”可怜一个人在这里。朱宣想想真是心疼。
心疼归心疼,刚才听到的让人喷饭的话,朱宣还是要放在心里,表哥狠心,把一个不贤德的名声让人来猜疑你,这个小丫头,晚上回去同你好好算算帐去。
不一会儿,妙姐儿和长辈们把话说完,一起过来了,太夫人看着几位长辈也当然明白他们见王妃是说什么,看一看大家脸上都没有什么,朱宣是心知肚明,小丫头把几位长辈一定是耍得不轻。
妙姐儿入戏太深,给自己创造一个“贤淑无比”的形象,这一会儿还没有出戏。给老侯爷太夫人行过礼,这才又柔顺无比地给朱宣行过礼,一脸的关切:“我这一会儿不在,想着表哥倒是休息一会儿才好,战场上劳累,回到家里还是要多休息才是。”
不要说长辈们都在点头,王妃一看到王爷就是这样的关心。太夫人和老侯爷两个人只是笑着,夫妻和美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只有对妙姐儿算是比较了解的朱宣自己心里明白,这丫头演到这儿来了。做丈夫的理当配合,朱宣也是含笑:“妙姐儿说的是,难为妙姐儿时时想着。”
过了一会儿,沈玉妙又开始了,是坐在朱宣身旁对着朱宣在说话:“早上看到有新鲜菜,一会儿要是回去的早,表哥说最喜欢的汤,还是我做了来。只要表哥吃得高兴,我就高兴了。”
朱宣笑容满面对妙姐儿道:“有劳妙姐儿。”心里乐翻了天,继续说,多说几句看你这丫头演砸了,表哥正好乐一乐。一心里就等着妙姐儿继续演,演砸了朱宣等着来补漏,好在妙姐儿及时收篷,没有再往下说下去。
站起来出门坐车回去的时候,朱宣和妙姐儿留在最后面,朱宣用手指支起妙姐儿的下巴,对着小脸儿只是看几眼,看得妙姐儿不解地问道:“表哥,怎么了?”难道我脸上染了土灰不成?
朱宣这才放下手指,对妙姐儿一本正经地道:“不过是看一看,你昨天见到孩子们哭了一场,今天看起来倒好了,不然的话让人看到了,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忧愁了。”这样调侃过,才携着并没有听明白的妙姐儿走出去。
太夫人已经上了马车,孩子们正在等着母亲过来,看到父母亲不紧不慢地过来,都露出笑容来。
来家庙里,当然是方氏、申氏和朱学都来了,朱学去年生,还不到一岁,可是申氏也抱着来了,不然的话看着大嫂的几个孩子拜祭祖先,是让人会想一下,现在我们房里也有长子了不是吗?
方氏上午那一眼让申氏很是不舒服,坐在马车里哄着朱学睡觉的申氏这一会儿就不怎么看方氏,免得再让自己不舒服。
从家庙里一直坐到城门口,方氏都没有说话,要是平时方氏怎么也要说几句才是。倒弄得申氏频频看了方氏几眼,也看得出来方氏又有了心事。
“二嫂,”申氏一连喊了方氏几声,方氏才听到转过头来,申氏倒想笑了道:“二嫂,你在想什么,想得这样入神。”
方氏这才重新勉强有个笑容,对申氏先是道:“没在想什么。”还是一脸有心事的样子,申氏也不去管她,各人房里有各人房里的事情,拍着睡着的朱学有一会儿,才听到方氏问一句:“三弟妹,你刚才有没有看到王爷的姨娘出来行礼?”
两个人都嫁过来几年,这件事情也早就知道了,平时背后里讨论起来,还是各自有羡慕之心:“房里没有姨娘。”又都去过封地上:“封地上石氏和易氏也都有礼,不敢逾越。”
自己房里的再不逾越,看着也是大嫂房里的好,别人房里的必竟是不关自己的事情。申氏想一想刚才,也道:“可不是,没有出来行礼。”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以前不是要出来行礼。
方氏面色苍白,不知道是激动还是有心事,看着马车外是京里街道上热闹的街道,外面人流不息,喧闹声也多了,申氏把朱学抱在怀里,怕声音惊醒了他。
直到晚饭的时候,申氏才发现方氏还是有几分异样,脸色总是奇奇怪怪地要看大嫂一眼,然后就低下头去,申氏倒也觉得奇怪起来:二嫂又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