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若兰不太自然的瞥了一眼江宝芝手机的镜头,不知怎的,明明是她主动提出来的,而且她还是一个拿过不少奖的童星出身的演员,却少见的面对镜头开始紧张起来了。
‘可能是没有剧本的原因?’冯若兰心想。
其实冯若兰本人不是特别擅长与人交流,在冯若兰亲近的人眼中,与其说冯若兰像是一个情商不怎么高的人类,倒不如说她更像是一个机器人。
当然这么说是有夸张的地方,冯若兰当然还是有感情的,她有自己的好恶,只是这种好恶表现的并不明显,而且会因为种种理由而被压制住。
这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对,成年人的世界不是理所应当就是这个样子吗?越是成熟就越明白相比于心中那一点点矛盾,当然还是利益更为重要。
像冯娜那样,因为一个背叛她的男人一时冲动葬送自己的前途的,才是笨蛋。
可问题在于冯若兰表现出这一特质的时候太早了,那时候冯若兰才不过几岁,仅仅那么一点点大,在别的孩子会因为一点小事哭闹不休耽误拍摄的时候,冯若兰甚至可以在拍摄中欢欢喜喜的拉起刚才在拍摄间隙狠狠拽她小辫子的讨厌的男生的手,甜甜的冲人家叫哥哥。
当然大人们很高兴看见这一点,屡屡把冯若兰当做是榜样,用来教育其他的小孩子。
孩童时期本就是不太会掩饰自己,且情绪鲜明的时期,他们还尚且没有被教育到所谓工作和平时的生活有什么太大的不同,自然也无法做到工作的时候不带入私下的情绪。又对和自己不同的存在有种天然的排斥,以及因为周围的环境比同龄人更早的体会到了竞争的含义,也就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嫉妒。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冯若兰受到排挤,甚至可以是被称为理所当然的发展。
一般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这种发展变得自卑和敏、感,但是冯若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她变得自傲,只要事业上得到了他人的承认就证明错的不是自己。
而确实这个理念也一直支持着她走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