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他说得慌乱,执在白瓷汤匙上的手不自觉地添了两分力,扣得之间发白。
等他说完,她还是平静地抬起了头:“这话听着倒很是那么回事,可是我为什么要让他谋反?”
他捕捉到她眼底那抹一闪而过的不安,脸上半分波澜也无:“思婉,你不必慌,你就是要弑君我也不会说出去。若真让我说点什么——”他深深地缓了一息,“我只觉得你未免赌得太大。我知道你的心思不在陛下身上,卫川也的确比陛下要好。可边关将士那么多,你怎知他真能建功立业?便是真建功立业,你又怎知他真会为了你谋反?就算他如有神助,来日当真势如破竹地杀入京中……”
他顿了顿,打量着她:“到时他承继大统,天下美人只要他想要,就皆是他的,你又怎知他仍旧会待你好?”
徐思婉的心弦骤然松下。
原来他虽猜到了她的豪赌,却以为她只是被情爱之事迷了双眼。
她不由心觉好笑。若她当真只为情爱就去做这样的事,那可真是失心疯了。
她倏然又笑起来:“是呀,这事变数那么多,每一步都可能不遂人愿。若要一切如我所想那便称得上是旷古奇闻,真的要让他如有神助才行,我怎么可能傻到去赌这样的事?我实在不知你如何会这样想。”
唐榆一滞,探究的目光直触她眼底,可她毫无躲闪地迎着他,竟寻不到半分心虚。
这般一来,就换做了他慌乱。
若她并无此意,就是他多心,可就如她所说,那般推想如若实现,称得上是旷古奇闻,旁人大概不会这样胡思。
他这样乱想,似乎无形中暴露了些自己的心思。
他在意她对卫川的心思,在意到她有一点安排,他都觉得是因为她放不下卫川。
唐榆屏息一瞬,欲盖弥彰地问她:“那你何苦将他支去边疆?前阵子的事,陛下并未动怒。”
“这样对我和他都好。”徐思婉声色平静,“议论已起,他在这里就是众矢之的。他走了,我们都能安稳度日。”
“如此而已?”唐榆仍有疑虑。
她笃然点头:“如此而已。”
说罢她不再做任何解释,自顾用完了那盏玫瑰羹,看起来毫无心虚之意。
诚然她看得出,唐榆是不信她的话的。他读过很多书,又已很了解她,这份了解让他知道她的心思不会那么简单。
可她若承认她的确想怂恿卫川谋反又不行,因为背后的缘故实在无法同唐榆明言,更多的打算亦不好直说。而若承认她就是为情所困才去豪赌,又太蠢了,她不喜欢那样为情爱疯魔的女人,也不想将自己说成那个样子。
.
月末,卫川上疏自请从军出征,皇帝准允,为宣国公府加封食邑。
同时,皇帝也愈发忙碌了,因为与若莫尔的战事打得并不顺利。大魏将士虽多,但若莫尔人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兵强马壮又有狠劲儿,颇为难缠。
战事拖得一久,粮草便也偶有跟不上的时候。为着调集粮草的事,户部、兵部都忙得焦头烂额,徐思婉先是听说户部尚书累病了,又听闻身为户部侍郎的爹爹气得在户部衙门里摔了杯子,怒斥手下官员办事不力;没过两天,有些关于兵部的闲言碎语也飘出来,说前方战事正吃紧,信差竟贻误了军情,原该八百里加急送回京中的一封急奏不知为何耽搁了两天,不知要平白葬送多少人的性命。
其实纵使说八百里加急,偶尔出现意外误了时间也稀松平常。因为大魏幅员辽阔,途中实在难说会遇到什么,风霜雨雪、豺狼虎豹,哪个都有可能挡路,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因战事吃紧,这样的错处就变得不可容忍起来。徐思婉听闻那信差当日就被砍了头,默不作声地细品了半天各方的情绪,唤花晨备了笔墨。
一封早已在心中揣摩许久的信一刻后顺利写就,徐思婉将信装好,叫来唐榆:“你出宫一趟,去见兵部陶大人,务必亲手将这信交到他手里。”
唐榆了然一应,花晨“咦?”了一声,不解道:“可是粮草的事?娘娘何不将此事告知咱们大人?总归更放心些。况且户部尚书这几日正好病了,大人统领户部,若能办几桩大事,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