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刘濞闻言,摇了摇头,道:
“可惜了。不过有了赵王相助,我们在北方的力量也足够了,毕竟那里不是主战场。”
他面相群臣,道:“北方的赵王,东方的齐地诸王,都是辅助我们作战的,只要他们能够牵制朝廷的兵力,给我们争取时间就够了。”
“他们那里太过于遥远,我们鞭长莫及,很难和他们联合起来,一起行动。我们的重心,还是要放在南方。”
“田安,南方的几个诸侯怎么说?”
。。。。。。
这时候,被刘濞点名的田安站了起来。
他是刘濞的心腹之臣。
从刘濞年轻的时候,他就已经跟随了,算起来,已经有三十七个年头了。
刘濞对他十分器重。
此次派他出使了南方几个诸侯国,即:楚国、淮南国、衡山国、庐江国。
只听田安说道:
“臣此次出使的第一站,就是楚国。”
“不久前,楚王被刘启问罪,削去了几个郡,因此心中愤愤难平。”
“他也想着举兵,可惜一个人势单力薄,难以行动。”
“如今大王前去结盟,正中他下怀,当着臣的面,就定下了盟书。”
“非但如此,他还请了楚相张尚、太傅赵夷二人前来,一同商议起兵之事。”
“谁知道此二人顽固,居然劝说楚王不要起兵。楚王大怒,已经将他们投入了大狱,还说只等起兵之日,就要用此二人的头颅来祭旗。”
“大王,在臣看来,楚王是真心实意要和我们结盟的,这是楚王的盟书,请大王观看。”
说完,他就将一份帛书递给了刘濞。
刘濞接过书信,自信的了一遍,道:
“果然如此,楚王再心中催促寡人尽快发兵,还说他的宝剑,早已经饥渴难耐了。”
田安继续说道:
“离开楚国之后,臣又去了淮南国、衡山国、庐江国,此三国就没有楚国那么爽快了。”
“他们虽然都是故淮南王刘长的儿子,但是似乎早已经忘了文帝逼死他们父亲的血海深仇了。”
“无论臣怎么劝说,他们就是不愿意和大王定下盟约。”
“淮南王愿意订立口盟,不留文字,称大王起兵之日,他必然也会发兵。依臣看,淮南王素有野心,可信度还是蛮高的。”
“衡山王一直和臣东拉西扯,一会说一定起兵,一会又说不能起兵,模棱两可。”
“依臣看,此人也是一个墙头草,若是我们的进展顺利,他就会加入我们,一同征伐刘启;若是我们的战事不顺,他必然龟缩国中,不会有任何的表示。”
“庐江王是三王当中态度最坚决的,他非但不肯和大王订立盟约,还痛骂大王不忠,说要抓了臣向朝廷禀告。若不是淮南王从中求情,臣险些就要死在庐江国了。”
“依臣看,庐江王心向朝廷,必然不会加入我们了。非但如此,他还可能帮助朝廷,一起对付我们。说不定此时,他已经派人向朝廷报信去了。”
“大王,时间紧迫,请您速下决断吧!”
。。。。。。
密室中的其他大臣,亦随声附和。
刘濞望了望众臣,心中盘算着天下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