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耽美>穿到明朝考科举> 191.第二场小论文,可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91.第二场小论文,可跳(1 / 4)

第191章

议论文三要素,不过是论点、论据、论证,现代小论文这么写,拿到古代的论文其实也能这么写。论又不像制艺文那样有固定的破题、承题、起讲、八比、大结之类的结构,只要布置好起承转合,论证得足够周密,拿出的论据都出自经书史册,尽力做到无一论无来处就行。

至于论证手段方面,完全可以用现代议论文里总结出的手法。

崔燮从在林先生家读书时就这么写,从县试一路写到乡试,成果斐然,没有一个考官挑他的不是,那这法子就能用,能接着用到殿试去。

他简单梳理思路,拟出大纲,从“天下无心外之治”论起——

君心是治国之本。而若一开始就明言君心的重要,虽然有开门见山的好处,却也显得生硬直白,不如竖个靶子来打,用别的治国之法给自己“君心”论垫脚。

治国本来是靠贤人,以人行政,以政图治,若所用的人与政法还不足以理清四方,便该用法律约束诸臣与百姓,奈何要依赖君心方寸之地呢?

因为“天下无心外之治”!

君心是本,御臣治国之术是末,没有其本不正而能致其末正的。臣子如不能导正君王心中不正之处,又怎能让君王以正道治国?

所谓恪君心之非,就是引导君王之心归于仁义。孟子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所异于禽兽的就是仁义之心,仁义是天赋与人的性情,也就是人心中的“正”。

君王有此仁义之心,其本心即端正坚固,于治一道也无偏邪;如其不然者,就容易被物欲所引诱,以至宠幸佞臣,偏废贤臣。若如此,虽有贤臣、仁政、良法,国家也难以治平。

所以人臣辅佐君的重中之重,就在于“正君心之非”。

一旦君心归正,仁义自生。仁藏在心则蔼蔼可亲,义在心则凛然不可犯,以仁义治家则九族亲穆,治朝则百官清正,治国则百姓休息,四方咸宁,九州景仰,四海liù • hé感其仁义而归顺……

这就是孟子说的“心正则无不正”!

崔燮写小论文写得顺手,把论题圆回来之后看了看天色,太阳才爬到考棚上一点。照这个速度,就是再写完那篇谢表,可能都还到不了中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