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李长安的手书小心翼翼放在一边,徐年拿着自己誊抄下来的诗文,重新一字一句地品读。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一尺深红……女子成亲时头上的盖头,红布蒙尘暗示郎君喜新厌旧。”
“虽然手法委婉,但言语太过直白,就意蕴而论,缺乏含蓄之美。”
徐年将自己的见解写在旁边,然后继续向下看,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合欢核桃,夫妇恩爱之象征,里面却有了另外一人,这‘人’与‘仁’同音,有点意思。”
“此第一首,手法用的颇多,但整体意境,仍然是意伤于太尽,缺了些余韵,过于直白浅显。”
徐年一字一句都在斟酌,看起来评价不算太高,可心中却震动不已。
光从诗文意境上来说,差了《登第九楼台》一大截,二者不是一个层次。
但徐年看过《呓语》初稿。
这首诗写的分明就是《呓语》啊。
二者契合的未免有些过分了。
压下心头的震撼,徐年继续往下看。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这一句,徐年看了好几遍,才哭笑不得地摇头,
“方才还说上一首诗过于直白浅显,这首诗却又隐晦太过,一般人谁看得出来?”
“井底点灯,便是深烛,隐喻‘深嘱’之意。”
“长行本是一种博戏,此处又意为远行;莫围棋又与‘勿违归期’双关。”
“这是要让郎君远行一定不要忘了归期……”
徐年再次提笔做了标注,而后郑重地看向最后两句。
这两句,最是精粹,每读一次,都有种凄婉缠绵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