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0页(1 / 2)

由于硫化铜石矿在风吹雨打后被风化氧化,其部分生成溶性硫酸铜进入大自然的水循环,一些泉水就还有了足够浓度的铜元素。

把将铁片放入胆水,可提取出单质铜。

这是利用到金属铁与铜的可溶性化合物发生了置换反应。

最迟在明朝中期,高难度的提取金属锌技术已经被大明人掌握。

说金属锌很难冶炼,是由其元素特性导致的。

锌的沸点在907°,而氧化锌的还原温度在904°。这两个温度非常接近,当加热氧化锌矿物,获得的锌是气态的。

如果不能立刻捕捉气态锌,它就会马上挥发逃跑,或被迅速再次氧化又变回氧化锌。

明朝中期,这个高难度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当时不称「锌」,而将制出的锌锭命名为「倭铅」。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云。”

部分学者认为“倭”字的使用,与当时沿海倭寇猖獗相关,以倭寇凶残借喻锌的属性。

由此可见,时至明代,相关化学技术知识的储备量充足。

关键是没有完成从丰富技术知识到理论体系构建的转变。

话说回来,门捷列夫在1869年始创元素周期表,距离朱八八驾崩已经过了四百七十一年。两者为什么有了关联?

请看以下两张表格。

左图是中文版元素周期表,右图是明朝老朱家的皇室亲族谱。

随便列举几个人名:朱翊铬、朱徵钋、朱成钴、朱同铌。

其中的“铬”、“钋”、“钴”、“铌”,居然都出现在元素周期表上。

远远不只这四个字。

请看两张图的红蓝对比,元素周期表的半壁江山都被朱家名字给占了。】

水镜前,朱元璋瞪大眼睛。

他都没有见过对比列表里的部分字,那是后代子孙自创的吗?

当下,终于明白为什么化学教父与自己相关,源头就是在他定下的朱家子孙起名规矩上。

水镜:【之前提过朱元璋是个封建大家长,他把后代子孙的起名规矩都给安排全乎。

朱家子孙的名字组成结构:朱+1+2。

1的部分代表辈分。

朱八八给二十几个儿子的后代都定好字,定到了第二十代。

根据《皇明祖训》记录:

比如燕王朱棣的后代:“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再如周王朱橚的后代:“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