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伯利亚,太过靠近俄国欧洲部分,楼少帅暂时没有动手打算。
楼少帅临行前,李谨言也曾担心华夏兵哥们太过勇猛,一口气打到欧洲区,如果真是这样,高尔察克白军还哪里建立政权?沙皇金子还怎么往贝加尔湖运?
李谨言仔细回忆,始终想不起高尔察克到底是哪建立政权,鄂木斯克还是托木斯克?总之,甭管是哪个斯克,要想得到黄金,就得给高尔察克留出“造-反”地盘!
楼少帅登上火车之前,李谨言千叮咛万嘱咐,“少帅,千万别打西西伯利亚。”
面对这样李谨言,楼少帅正了正军帽,挑起一边眉毛,“清行以为,西伯利亚有多大?”
什么意思?
李谨言脑袋刚闪过一个念头,楼少帅却俯身,温热气息拂过李谨言耳畔和脸颊,低沉声音耳边响起,“放心,等我回来。”
话落转身,只给李谨言留下一个修长挺拔背影。
摸摸耳后,好吧,脑子又成浆糊了。
此时,美国已经以墨西哥事件和无限制潜艇战为借口对德宣战。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也国会中发表了中心思想为“上帝保佑美国,美利坚别无选择”重要讲话。
英法等国公使再次拜访展长青,英国公使朱尔典提出,华夏不正式参战,可否向欧洲派遣劳工?而华夏军队正对西伯利亚发起进攻,朱尔典提都没提。沙皇被推翻,俄国政府是敌是友,还要留待观察。
展长青告知朱尔典,华夏政府可以考虑。
四月十二日,大西洋上,又有一艘华夏商船被鱼雷击沉。
英国情报部门比华夏早接到商船沉没消息,出现法国马尔科夫,又拿到了一张数额相当可观汇票。
与此同时,前日本关东都督大岛义昌,恭敬站一名身着短打男人身后,用华夏语说道:“阁下,下一批人已经选好。”
男人转过身,赫然正是哑叔。
又有商船被击沉消息传回国内,楼大总统兑现了他之前“承诺”,正式向国会提交了战争计划。英法等国公使闻听消息后,甚至比华夏国民还要紧张,他们期望能听到“好”消息。
留华夏德国领事克里平,立刻向国内发出密电,华夏,很可能对德宣战!
☆、第二百二十六章
四月底,华夏国会仍在就对德宣战与否进行讨论,民间的舆论也一直沸沸扬扬。
欧洲西线,法队再次主动对德军发起进攻。与历史上不同,法军在进攻中大量的使用了装甲车,还向英军借调了三辆坦克,德军也出动了十辆坦克。索姆河战役之后,德军总参谋部对这种新式武器更加重视。在英国人依旧固执的将富勒的坦克进攻计划丢在一旁时,德国人已经意识到这种武器能在战争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会战开始,法军取得了一定战果,可当战斗无法速战速决,再一次陷入拉锯时,法军的伤亡开始加大,士兵的信心也产生了动摇,而德军却正在计划反攻。
欧洲南线,意大利还在为第十次伊松佐河战役做准备,面条军的动作太拖拉,以至协约国首脑直接给意大利国王发来一封电报,措辞称得上优雅,中心思想却只有一个:再不开始,法军在西线就撑不住了!
协约国其他成员并不期待意大利能取得多大战果,他们只希望面条军能够迫使奥匈帝队向德国求援,以此减轻西线战场的压力。
正如他们在电报中所说的那样,再不动手,法国前线军队真的要有大麻烦了。
麻烦并非全部来自敌人,而是军队内部。
十万人的损失,在三年的欧战中并不是多可怕的数字,英军曾在索姆河战役中,一天就损失了六万人!
可如今的法军与欧战最初的法军,有了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新兵的数量。
大量的战场伤亡,必须补充新兵,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新兵自然比不上老兵。前线法军有了不稳的苗头,一旦发生大规模兵变,对整个西线战场都是致命的。
五月十二日,在英法两国共同施加的压力下,意大利终于在南线动手了。集群火炮发出轰响时,协约国的首脑们终于松了口气。
欧洲东线,此时却是一片平静。
沙皇退位,新组建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也发生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危机,克伦斯基出任陆海军部部长。就职后,克伦斯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到前线劝说士兵不要放下武器。
可惜,俄国士兵实在是厌倦了打仗,他们甚至送给克伦斯基一个外号,“劝说部长”。
“部长先生的劝说从一开始就毫无疑义。”一名俄官在战后的回忆录上这样写道:“很多士兵的手中根本没有武器,他们连鞋子都没有,又如何放下武器?”
在后方,得到托洛茨基和基洛夫的支持之后,弗拉基米尔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心更加坚定。即便被布尔什维克内部成员将计划披露到报纸上,并大加批评,他始终认为胜利将属于自己。
喀山同基洛夫一起抵达圣彼得堡,也见识到了俄国人的“热情”。不过,比起“聆听”弗拉基米尔同志的演讲,他更急于和潜伏在圣彼得堡的情报人员碰头。
据悉,沙皇一家目前仍留在圣彼得堡,英国国王拒绝了他们的避难请求,德皇威廉二世更不可能答应庇护上一刻还是敌人的表兄弟。皇太后玛利亚身在国外,正为了儿子奔走,却没有多大的作用。临时政府对沙皇一家还算客气,克伦斯基成为总理后,也只将他们赶出宫廷,软禁在西伯利亚,可当布尔什维克掌控国家政权后,一切都将不同了。
沙皇夫妇和几个子女目前还生活在宫廷中,但一举一动都被监视。塔基杨娜女大公接受了忠心侍女伊莲娜的建议,将一整盒宝石全都缝在上衣夹层里。她的姐妹们也这样做了。
皇后亚历山德拉却没机会这样做,她受到的监视比沙皇的几个孩子更加严密,她身边也没有如伊莲娜一般“忠心”的侍女。
“殿下,”伊莲娜谨慎的朝走廊看了几眼,随即掩上房门,几步走到塔基杨娜身边,“英国拒绝了皇帝陛下的政治避难请求。”
“上帝!”塔基杨娜发出了一声悲叹,随即捂上自己的嘴,软禁生活让这名皇室公主成长了许多,“我们该怎么办?这些该下地狱的叛乱者!”
“殿下,”伊莲娜咬着嘴唇,貌似想说什么。
“亲爱的伊莲娜,难道还有更糟糕的消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