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在袁绍手下未能得到重用的郭嘉,正郁郁寡欢,收到了来自荀彧的邀请,他二话不说就直接跑了过来。或许是袁绍确实觉得自己手下谋士众多,郭嘉也没什么实力,于是任由郭嘉离去。
就这样,郭嘉与曹操见面了。曹操最开始故意与郭嘉谈论天下大势,就是为了看看郭嘉是否如荀彧所说乃当世英才。
而这次交谈后,曹操顿时觉得相见恨晚,当即将郭嘉任命为军师祭酒,心中更是将其视为知己。
就这样,荀彧与郭嘉就在曹操手下成就了一番事业。虽说郭嘉英年早逝,但他能在死前留下遗计,帮助曹操安定辽东,一举统一北方,可见鬼才之称并非浪得虚名。
如果说袁绍没留住荀彧与郭嘉是他的失误,但他没有留住许攸,让他自己最终被曹操击败而身死,可以说是袁绍最大的失败了。
许攸这个人虽然恃才傲物,为人贪财,常常口出狂言,但却是是有真才实学之人。他本与袁绍和曹操都是好友,后来出仕袁绍,却因为贪财被袁绍部下的官员处罚。许攸一怒之下,当即背弃袁绍,投奔了曹操。
曹操得知许攸过来,鞋都没穿旧跑出来相迎,可见当时曹操心中是有多么高兴。而许攸也没有让曹操失望,作为一个接触过袁绍势力核心事件的谋士,许攸不仅将乌巢存放着大量粮草的事情告诉了曹操,更是为曹操制定好了作战方针,出奇兵袭击乌巢,让袁绍粮草告竭。
最终,曹操在官渡之战一度要战败的情况下强势逆袭,最终以少胜多,击败袁绍。而袁绍也因为战争的失利而一病不起,最终身死。
袁绍不识手下人才,更因为自己的性格而导致人才流失。可以说,袁绍最终兵败身死,也只是他的咎由自取。
关于许攸投靠曹操有三种说法,一是贪财得不到满足;二是许攸的建议不被袁绍同意;三是许攸家人犯法。
其实这三种说法并不矛盾,尤其是是贪财得不到满足与家人犯法还可能存在联系,毕竟犯法的动机可能就是为了求财。不过莫连山觉得,许攸贪财这一点其实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许攸有侠名。
原剧中已经记载得很清楚了,许攸贪财不被满足,还会有什么疑问呢?从常理上来说,如果袁绍不能满足许攸,为什么许攸一定要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脱离袁绍呢?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袁绍无论是兵力还是财力都要强于曹操。可见家人犯法才是许攸投靠曹操的最直接的原因。
光是这些还不足以质疑许攸贪财的说法。主要还是许攸有侠名这一点。
众人都知道,许攸、曹操、袁绍这三个人曾经的关系比较亲密。按照当时的地位来看,应该是以袁绍为核心。为了在仕途上更加顺利,袁绍长期做养名的活动,结交名士,结庐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