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不负大明不负卿> 第267章 言官的威力 向死而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7章 言官的威力 向死而生(2 / 4)

另一方面,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

如宋朝司马光曾就专门说过选择言官的标准:“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由此可见,统治者对言官的道德品性及政治素质的要求是非常苛严的。

从明代选用言官的情形看,有几条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二是必正派刚敢言;三是必学识突出,既通晓朝廷各方政务,又博涉古今。

除此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仕途经历,历练稳重;甚至对年龄、出身以及文章、词辩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体的要求。

因为权利大,身份特殊,人选要求又严格,所以明朝的言官在政治舞台上确实也声名赫赫,在诸多重大问题上都做出过震撼人心的举动,尤其对皇帝的规谏最为突出。

如嘉靖皇帝沉溺于斋醮青词荒废政事,御史杨爵痛心疾首,上书极谏,被下诏狱,备受酷刑,数次昏死,仍泰然处之。其他言官得知后冒死声援,也付出了血的代价。

由于言官对于皇帝的德行非常关注,那些游戏国事、昏庸不振、生活奢靡、长期怠政的皇帝就经常遭到言官的批评谏诤,以致于皇帝对言官也都忌惮三分。

再比如:万历皇帝一日在宫里演戏嬉乐,忽闻巡城御史呵呼声,当即停止,问为什么呢?他说:“朕畏御史(都察院)。”

监督、制约皇帝与朝中重臣是明代言官的主要职责。

从明代的历史看,内阁首辅无一没有受到言官的弹劾和抨击,其中大部分首辅都是在言官的舆论攻势中倒下政坛或离开要职的。

最突出的史例是,在严嵩专权乱政的二十年间,言官从未停歇过对严嵩父子的斗争。虽然言官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重则被杀害,轻则受杖责、遭流放,但仍然弹劾不止,终使严嵩父子得到应有的下场。

所以在明一朝,当官儿的,甭管是皇帝、王爷、首辅,还是朝中各级大臣,几乎没有一个不怕言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