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大明:摊牌了,我是崇祯> 第411章 武举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11章 武举人(1 / 1)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通州造船厂以及京西水泥厂,都是朱由检计划中,在近期内需要成立的公司、厂矿。

既然是新成立的公司,而且内廷印经局又刚好印制了大量面额为一两和五两的银票,朱由检索性就直接将这些一两和五两的银票,拿来作为钢铁厂、水泥厂和造船厂的启动资金中的一部分,用来支付这些公司、厂矿工人的薪资了。

三个公司、厂矿,启动的时候,都需要招募大量的人手,而这些工人的薪资,一个月其实也就一两多银子,真正大面额的银票,他们反而还用不上,反倒是这些一两和五两面额的银票,正好可以用来给他们发薪。

而且,跟四海钱庄原本的银票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多了一个用天子的印玺作为担保的天子信宝的印章标记,这种新发行的银票,其实还是很受这些雇工的欢迎的,至少,没有人对这些银票,是否能够足额兑付面额上的银两,表示过任何的怀疑。

四海钱庄在京城中足额兑付银票银两的事情,在这一个多月里,早就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城,嗯,甚至包括京城之外的其他四海钱庄的分号,也都还在进行着老银票的兑付工作。

而这种兑付工作,更多的时候,其实只是在原有的银票票面上,加盖上一个天子信宝的印章,并且再按照四海钱庄粘贴出来的新的储蓄规则,跟钱庄签订一个储蓄合同,保证在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不动用这笔银两。

而等到储蓄合同到期的时候,再连本带利,按照合同上约定的利息,给付储户利息而已。

因此,实际上四海钱庄真正兑付出去的现银数量,其实很小。相反,四海钱庄现在可以说是囤积了大量的现银!

只不过,这些现银,将是四海钱庄发行货币的保证金,在货币信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纸质的货币,是不能够跟金银等贵重金属等价物脱钩的!

大明实行的是银本位的货币制度,储存的金属等价物,自然也就是现银了。

朝廷要通过四海钱庄,发行货币,在现目前的阶段,就必须要保证,发行出来的每一两面额的纸币,都能够全额兑付一两银子的现银,这样才不会造成挤兑fēng • bō,更不会让纸币贬值。

而之前大明户部发行的大明宝钞,之所以不被民间的士农工商所接受,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这些纸币,没有跟金银等贵重金属建立等价交换的关系。

嗯,说白了,就是朝廷发行的纸币,是受朝廷人为因素控制的,在流通不畅的情况下,甚至还出现了人为贬值的情况,将原本‘当十’钱,折算成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发行的这种纸币,被人们接受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来越小,到最后,信誉全无,自然也就变成了一张张的废纸了,被官府通过行政命令,强行推行,都推行不下去!

老百姓拿到手上的纸币,不能买到东西,不能全额兑付银两,自然也就跟废纸无疑,老百姓自然也就不肯认,不肯收了!

而四海钱庄的这些银票,在四海钱庄建立的信用基础上,又有大明天子的印玺作为保证,可以足额兑付银两,并且转为定期储蓄的话,还能够获得利钱,而且利钱还不少!

这么好的好事,推行起来,自然也就容易得多了!

而那些大面额的银票,其实绝大多数,都已经被四海钱庄,转换成了储蓄存票,之后吸收的那些一二两,三四两等小面额的储蓄存银,也多是跟四海钱庄签订了储蓄合同的。

这些一两、五两面额的小娥银票,票面价值还是一两五两,只不过因为有储蓄合同的存在,才能够在到期之后,从四海钱庄,支领到利钱。

至于唐山钢铁集团、通州造船厂和京西水泥厂那些工人手中拿到的面额为一两的纸质薪资,则没有跟四海钱庄签订储蓄合同,自然也就没有利钱,而只能作为同等面额的货币来流通了。

回京之后,朝堂上的事情,四海钱庄以及大明皇家商业发展银行的事情,还有工部舟车司通州造船厂的事情,等等等等,各种事情,千头万绪,全都压在了朱由检的身上。

两天下来,朱由检却是几乎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忙得晕头转向的。

不过好在,事情还是全都处理好了,包括积压下来的政务,也包括四海钱庄大掌柜的任命,和大明皇家商业发展银行的最终筹备工作等等。

大明皇家商业发展银行的行长人选已经选定,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投资项目的申请、审核和批准等一系列的流程,等等,也都已经安排妥当了,剩下的嘛,就只等着开张大吉了!

大明皇家商业发展银行开张大吉的黄道吉日,定在崇祯元年的七月初六,嗯,也就是崇祯元年的武举殿试之后的第三天,现在还有五六天的样子。

这几天,大明皇家商业发展银行的首任行长杨宏远,正带着从户部划转到大明皇家商业发展银行的一些工作人员,和新招募的工作人员,在熟悉各种规章制度,和投资、贷款等各项流程。

而朱由检,也终于在崇祯元年的武举会试之后的第四天晚上,收到了武举会试取中的人员名单。

人员名单很长,但跟礼部贡院会试之后呈递的两百多名士子的名单比起来,却又少了很多,只取中了一百多点人,连一百五十个都不到。

不过,在看到人员的名单后,朱由检的身子,却几乎是猛地一震,眼睛也一下子瞪得大大的!在那份武举会试人员名单的前几排,嗯,就在第十三名的位置上,朱由检看到了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吴三桂!

看到吴三桂的名字后,朱由检心中猛地一惊,再看吴三桂的籍贯和年龄,广宁人,年十六!

看到这,朱由检几乎一下子就可以很肯定,这个吴三桂,就是那个引清朝入京的汉奸卖国贼吴三桂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