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大明:摊牌了,我是崇祯> 第412章 武举吴三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12章 武举吴三桂(1 / 1)

虽然,朱由检早就有心理准备,会遇见吴三桂,还有尚可喜、耿仲明以及洪承畴等汉奸卖国贼。

此前,朱由检在更改御营兵制的时候,就选拔了一个叫吴襄的人,充任御营六都之一的都指挥使同知,而如果没有搞错的话,那个吴襄,应该就是吴三桂的父亲了。

既然吴襄都已经出来了,而且现在就在朱由检的眼皮子底下当差,吴襄的儿子吴三桂,那还会远吗?

从那个时候起,朱由检其实就已经有了跟吴三桂这个大汉奸,大卖国贼会面的心理准备了!可朱由检怎么也没想到,第一次看到吴三桂的名字,竟然会是在武举的会试人员名单上!

而且,吴三桂现在竟然才只有十六岁,嗯,竟然比自己还要小一岁?那岂不是说,在十几年后,吴三桂引清朝入关的时候,其实也不过才三十多岁的年纪嘛!

嗯,想想也是,如果那时候吴三桂已经四五十岁,半截身子都已经入土了的年纪,恐怕也做不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傻事来!

也只有三十多岁,年轻气盛的年纪,才容易冲动,做出不计后果的傻事来!

虽然,冲冠一怒为红颜,很有可能是吴三桂后来为了给自己投降清朝,引清朝入关而找的一个借口,否则无法解释,吴三桂引清朝入关之后,陈圆圆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销声匿迹了!

但是,那时候三十多岁的吴三桂,野心勃勃,并且想趁机在这乱世之中,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来,从而做出引清朝入关的傻事来,也不是没有那个可能!

不过现在嘛,这个吴三桂还是只是一个武举人,嗯,说白了,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定型呢,至于未来,未来可还长着呢!

大不了以后,自己不将吴三桂调到辽东前线,不给他执掌关宁铁骑的机会,如此一来,重蹈历史覆辙的可能性,也应该不大吧?

不过,吴三桂以十六七岁的年纪,竟然能够考中武举,也是够厉害的了,这至少证明,他在文韬武略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特长的!

朱由检记得,武举考试,可不仅仅只考骑马射箭,或者是十八般兵器这些,而是还要考兵书策略,并且会试第一场,考的就是兵书策略。

兵书策略不过,甚至连之后的弓马骑射等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可以说,这时候的武举,选拔出来的,都还是有一定的文韬武略的将领,嗯,至少也要熟读过几本兵书的才行!

吴三桂以十六七岁的年纪,竟然就能够考中,也是蛮厉害的,不过,他家在广宁,也算是武将世家,将门无犬子,吴三桂自小耳濡目染,精通兵书策略,十八般兵器,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至于武举名单上面的其他人,朱由检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也没有再看见如同吴三桂这样的‘历史名人’了,看过之后,也就记住了排在最前面的几个人的名字而已。

嗯,排在第一的,是一个叫王来聘的安徽人,三十八岁,排在他左边的,则是徐彦琦,再然后是周耽、厉文武、陈保乾等人。

不过,现在这份名单,还仅仅只是武举会试取中的人员名单,在会试之上,还有一个殿试,殿试取中的名单,才是真正的武举名单。

而武举的殿试,则是在会试后的第五天,在京师三大营的城东大校场中举行,而这崇祯朝的第一次武举殿试,朱由检决定,亲自前往。

同时,朱由检也正好打算再看看京师三大营的五军营,跟年初,自己举行继位大典,校阅犒赏五军营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李邦华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出任京师三大营的协理,主持京师三大营的兵制改革,也进行了小半年了。

虽说,兵制改革的主要突破点,在京师三大营中的神机营那边,但在神机营落实和推广的那些军中条令、操典制度,同样也已经传到了五军营和神枢营中。

想来,有神机营的示范榜样在前,五军营和神枢营的军容军纪,怎么也应该比之前要好上一些了吧?

武举廷试那天,早早的,朱由检便在乾清宫中用了早膳,然后便在羽林亲兵卫的翼护下,带着王承恩、陈顺忠等乾清宫中的小太监,以及内阁辅臣、兵部尚书孙承宗、左侍郎李邦华,还有英国公张维贤、定国公徐希皋等人,便出了紫禁城,浩浩荡荡的往城东大校场赶去。

兵部左侍郎李邦华,是朱由检专门下旨,将他从神机营那边召回来的,既然在武举廷试的时候,顺带着也要校阅一下五军营,李邦华这个兵制改革的主事者,怎么能够不到场呢?

而新上任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其实才刚刚从老家进京不久,接替被贬离京的前任兵部尚书王在晋。

只不过,朱由检一直还没下定决心,是将孙承宗留在京中,主持兵部部务,还是将他放到辽东去,不过,这些天,朱由检倒是经常召见孙承宗,询问辽东战事的应对之策,当然还有山西、陕西等省愈演愈烈的民乱。

嗯,孙承宗的应对,也还算是称职,虽然在家赋闲了将近两年,但对辽东的战事,也还算是熟悉,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的。

只是,在朱由检问起东江镇,问起孙承宗对东江镇总兵毛文龙以及辽东督师袁崇焕之间的矛盾时,孙承宗的回答,嗯,从孙承宗的回答来看,很明显的,他是站在袁崇焕这一边的,对在东江镇中拥兵自重的毛文龙,心里很是有些不满的。

最近一段时间,朱由检已经收到了好几份来自辽东的奏章,其中有辽东督师袁崇焕的,也有东江镇总兵官毛文龙的。

在袁崇焕的奏章中,除了各种请饷的折子外,还有就是参劾东江镇总兵毛文龙拥兵自重,养匪自重的奏章。

而在毛文龙的奏章里,却又多是参劾袁崇焕懦弱无能,惧敌畏战的折子。

总之,两人都在奏章里说了一大堆对方的坏话,袁崇焕甚至还在奏章里,直言不讳的要求朝廷,将毛文龙调离东江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