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还引经据典,从春秋战国之时,一直列举到前宋蒙元之世,引经据典的说出了“君子之泽,三世而斩”的话语来!
《战国策》中就记载了赵国触龙劝说赵太后所说的原话,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
这可不是他杨嗣昌说的,而是战国策中,触龙劝说赵太后时说的话!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后,传了三代后,就已经沦落为平民,不能继承爵位了!
大明皇室的宗亲,从太祖立国到现在,传了可不止三代了!
还有秦汉之时,天子立宗祧二庙,宗庙之中,尚且只祭拜五代先祖,五代之外,都要被送入祧庙之中,何况是那些五代之外的旁支小宗了!
总之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大明皇族,对宗亲实在是太亲厚了些,而且宗族旁支,也发展壮大到,几乎能够压倒整个大明王朝的地步!
若是再这么任凭其发展下去,大明宗族,将会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到最后,大明王朝,不灭亡在外族之手,也不灭亡在内贼之手,而是会被越来越庞大臃肿的大明宗亲,活生生的给拖累跨了!
因此,必须得对大明宗亲宗族,加以限制,藩封什么的,能削减的,也要尽量的削减,旁支小宗,细枝末节,能减掉的,也要尽量减去,否则,大明朝可就真的将要国之不国了!
等王承恩念完整个《请改宗亲法度疏》后,朱由检又环视了乾清宫中参加御前朝议的众人一眼,
这一次的御前朝议,并不涉及廷推,因而参加朝议的,就跟往常一样,只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和武官系统的英国公以及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张彝宪和秉笔太监高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