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大明:摊牌了,我是崇祯> 第340章 请建天下书院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0章 请建天下书院疏(1 / 1)

从乾清宫离开后,回到施府的时候,天都已经快黑了。施凤来的夫人,早就已经在府中备好了酒菜,甚至都已经派人到紫禁城外蹲守多时了!

看到施凤来从宫中出来后,蹲守的下人才快马赶回了施府,等施凤来在施府大门外下了马车,施凤来的夫人就已经带着府中的下人迎了上来。

陪着夫人吃了一顿几个月来,难得的一次团圆饭后,施凤来连脸都没洗一下,便又钻进了书房,在书桌后边坐好,将宣纸平铺在书桌上,微微闭目,沉吟了起来。

一旁服侍施凤来的贴身元随施九,轻轻地在端砚上磨着墨,连呼吸都放慢了许多,生怕打扰到了施凤来的构思。

约莫过了一盏茶的功夫,施凤来才猛地睁开眼睛来,提起笔架上的毛笔,在端砚上蘸了几下,提笔飞快的在宣纸上写下了一行大字——请建天下书院疏!

虽然,施凤来便又文不加点的,飞快的在宣纸上,写下了洋洋洒洒的一篇近千字的奏疏。

施凤来是万历三十五年的会试会元,殿试榜眼,能够在科举考试中,成为一榜进士,都已经是万里挑一的才俊之士了,更何况施凤来还是会试的第一名!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可比后世的高考,要难得多!就算是在没有扩招之前,每次高考录取的人数,也都在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扩招之后,每次本科录取的人数,都已经达到了数百万的级别。

而科举考试,从童试、院试、乡试,再到会试,层层选拔下来,每一次都可谓是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万里挑一!

而最终,到了会试的时候,天下各府州县的考生,全都聚集于京师之中,数千,甚至是上万名学子,最后能够榜上有名的,却仅仅只有数百人,甚至加上副榜,都不会超过一千人!

而就算名列副榜,也根本算不上是被真正录取,没得官做,更不可能参加会试之上的,由皇帝亲自主持,而且不黜落学子,只是定学子名次高低的殿试!

因此,名列副榜,也就是名声好听点,代表着有一定的学问,可以免试,直接参加下一届的会试,至于其他的嘛,就不要想了。

之前因为上书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状而名扬天下的钱塘贡生钱嘉征,就是副榜出身,考中了副榜后,还得在国子监中继续读书,等待着下一届的会试!

而这一次的科举,钱嘉征可谓是志在必得!若是凭借着扳倒魏忠贤博得的偌大的名声,都还不能高中进士,那钱嘉征的仕途,基本上也就无望了!

虽然,也有人议论,钱嘉征是挟扳倒魏忠贤博来的名气,参加科举,有挟持名义之嫌,钱嘉征也有想过要放弃这届的会试,甚至连国子监都不读了,直接返回钱塘去,也好给世人留个不为名利的美名。

但钱嘉征在国子监的祭酒,却对他说了一句:“你上书弹劾魏逆,为民而非为名,若是就此远离科举官场,世人倒真会以为你弹劾魏逆是为名而非为民了!”

在祭酒的劝说下,钱嘉征这才抱着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念头,硬是顶着国子监里其他贡生怪异的目光,报名参加了此次的科举会试。

而施凤来能够从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成为万历三十五年的会试第一名,在殿试的时候,更是被万历皇帝拨擢为第二名榜眼,可见也的确是有些真才实学的!

写一份奏疏,对施凤来而言,自然也算不得什么难事了!

几乎没用到半个时辰,一份上千字的《请建天下学院疏》的奏章,就已经写好了。施凤来拿起纸,将纸上的墨迹吹了几下,吹得干了些后,这才又从头到尾将奏章看了一遍,将其中的错字别字,以及犯讳的字,引用不当的典故等,全都改了过来。

改正之后,施凤来又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最后才稍微有些满意的点了点头,拿起一份空白的奏疏,展了开来,将刚刚写好的奏疏内容,从头到尾誊抄了上去。

再次检查了一遍奏章,没有疏漏和谬误或,施凤来这才将奏章折好,放在了书桌上。

第二天一早,施凤来就带着写好的奏章,进宫参加早朝,之后又顺理成章的,被朱由检留下,参加了由内阁和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以及英国公、定国公等世家勋贵,和司礼监掌印、秉笔太监一起参加的御前朝议。

在御前朝议上,内阁次辅李国又提到了前两天陈于廷和钱谦益联名上奏的请恢复和重建东林书院的奏章。说道:“皇上,东林书院一事……”

话还没说完,朱由检便又转头对施凤来说道:“施阁老,你是内阁首辅,你觉得呢?东林书院该不该重修?”

“回皇上,东林书院在天启年间被阉党攻讦,以至于被先皇封禁。如今,阉党已亡,东林书院确实应该解封,重修东林书院,也能让天下学子,多一个求学读书的好去处。”

“求学读书的好去处吗?”朱由检微微皱了皱眉,说道。

施凤来躬身一礼,略微停顿了一下,这才又说道:“是的皇上,臣以为,不仅东林书院应该重修,在万历年间,被毁禁的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以及嵩山书院、石鼓书院等其他书院,也都应该重新修整或重建。”

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施凤来才又接着说道:“书院,乃是传道受业之地,应天、岳麓等书院,更是天下士子心向神往之名院,书院之建,可为天下学子提供一个求学交流之场所。臣以为,此乃大兴文事之一大盛世,还望陛下明察。”

朱由检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略微停顿了一下,才又说道:“阁老所言甚是。这样,阁老可有具体的条陈,呈递上来,待朕细细观之。”

“回皇上,臣在皇陵山中,督建先皇陵寝时,闲暇之余,便已写好一份条陈,还请陛下过目。”说着,施凤来从衣袖里掏出一份奏疏,躬身双手递了上去。

朱由检朝一旁随侍的乾清宫副总管太监,司礼监随笔王承恩示意了一下,王承恩急忙上前一步,接过奏章,转身递到了朱由检的面前。

朱由检接过奏章,展开瞧了几眼,顿时击节叫道:“好,阁老果然好文采!”说着,朱由检又将施凤来的奏章,递给了王承恩,说道:“王承恩,给诸位大人都看看。”

“是。”王承恩躬身应道,接过奏章,转身递给了英国公张维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