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大明:摊牌了,我是崇祯> 第566章 南书房汉官上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6章 南书房汉官上书(1 / 1)

自黄台吉继汗位以来,就不断有南书房的汉官提议,与明廷议和,否则将会‘商路不通,物资匮乏,百姓流离失所,散亡殆尽’。

对于南书房汉官的提议,黄台吉其实也是心知肚明,而且自上台开始,便一直将此作为应对大金国面临的窘迫局面的解局策略之一。

正月里,黄台吉甚至还给明廷宁远前线的蓟辽督师袁崇焕,亲自致书一封,委婉地解释了年前征讨朝鲜一事,并表达了与明廷议和的愿望。

但因为用印的问题(黄台吉用了天聪可汗之因,明廷却只认可黄台吉建州卫指挥使的官封),黄台吉亲笔所书的信件,在拆阅之后,又被对方退了回来。

不过,蓟辽督师袁崇焕,黄台吉也不是头次打交道了,天启六年,先可汗驾崩之时,袁崇焕还曾派人吊唁,并恭贺新汗即位,并派出李喇嘛一行,赶赴沈阳。

从那时开始,双方之间便有多次的书信往来,不过谈的多是些议和之事,而且每次,袁崇焕还都会因为用印的问题,将书信拆阅之后,却又退了回来。

好吧,明廷那些读书读得脑子秀逗了的文臣,就喜欢做这些掩耳盗铃之事,既想要当表纸,又想要立牌坊!

在黄台吉心中,他是从未看上袁崇焕此人,与袁崇焕袁督师的信件往来,也不过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利用罢了!

甚至于在天启七年的一封书信中,黄台吉还曾经直斥袁崇焕“……尔辈文臣,如秀在闺,徒好狂言,招致损兵折将而虐害国民,以毁帝业……”——跟没出阁的小姐一样,能知道些什么,讲出什么大道理来?

跟明廷议和,可以,但是,黄台吉心里更清楚,议和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不得已而为之。大金和大明,地理上的位置,就注定了两国之间,绝对没有和平共处的可能!

而且,黄台吉心里也知道,跟大明比起来,大金只不过是一个偏鄙小国,以小伐大,仗着一时,仗着局部的兵力优势,再加上大明国内内外交困,还可以对明廷形成战略攻势!

可一旦大明解决了国内的内忧,腾出手来全心全力的对付大金之时,大金还能不能保持现在的战略攻势局面,谁也说不准!

与明廷议和,还真是一把双刃剑啊!一旦明廷没有了外部来自大金的威胁,明廷可以全身心的对付帝国内部风起云涌的民乱,并且平定民乱后,大金国,恐怕就是明廷下一个要解决的对象吧?

只是,就算明知道这是一把双刃剑,眼目前黄台吉却也只能饮鸩止渴,含泪饮下这杯毒酒!眼下的大金国,如果不能及时的从明廷获得粮食铁器等资源,恐怕不等明廷来攻,自己就会先一步轰然倒塌了!

仅仅依靠范永斗通过关系从明廷私运来的那点粮草补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想要彻底的解决大金国粮食匮乏的局面,一是休养生息,让大金国国内的汉民,广种粮食,另一个就是与明廷达成和议,从明廷进口大量的粮食!

除此之外,再无他策!

微微闭上眼睛,用手揉着太阳穴,休息了一会儿后,黄台吉这才又拿起了一本奏疏,奏疏是南书房中的汉官高鸿中写的,黄台吉翻开奏疏,粗略地看了一眼,随即眼睛一亮,身子往前坐直,左手也放到奏疏上。

“……我无别策,直抵京城,相见情形,或攻或困,再做方略。他若因其攻困之急,差人说和,是求和,非讲和,我以和许之,只讲彼此称帝,以黄河为界……”

嗯,直抵明廷京师,兵临城下,与明廷议和,倒甚合黄台吉的心意,只是,以黄河为界,两国彼此称帝,却是有些痴人说梦,

大好的半壁河山,明廷京师所在之地,岂是兵临城下,就能胁迫明廷让出来的?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也不是这种要法!

微微沉吟了一下,黄台吉这才拿起毛笔,在奏疏上写道,“劝朕进兵勿迟,甚为确论”——肯定了高鸿中进兵的建议,议和条款则未作评价。

批复了高鸿中的奏疏后,黄台吉伸了个懒腰,站了起来,踱着步,走到一旁的巨大屏风面前,凝神查看了起来。

屏风上,是一副金明边关对峙地舆图,上面标注了金明两国在宁远前线的对峙形态,近来又加上了顺着明廷长城蜿蜒往西,深入漠北蒙古诸部的边城关隘以及部落驻军的名称。

黄台吉的手指从新京沈阳出发,一路向西,在辽西金明对峙的宁远防线上停顿了一下,硕大的‘宁远’两个字,仍然刺痛着他的双眼。

在宁远前线,先父汗努尔哈赤与他,两度挥师猛攻,数月不克!

天启六年,先父汗率军猛攻,所向披靡,攻破墩堡十数处,所获牛羊马匹,粮草辎重,金银财宝无数,出战八旗旗丁,人人满载而归。

只有先父汗,却在宁远城下,为火炮所伤,饮恨而归!

黄台吉继位之后,为报父汗之仇,再次挥军西进,猛攻宁远防线,发动宁锦之战。然而这一次,却是无功而返,甚至连宁远防线上的小城小堡,也没攻破几个,攻破的村堡,也都没捞到几滴油水,以至于随同出战的八旗旗兵,怨言颇多。

黄台吉的眼神在宁远城上停留了几秒钟,长长地叹息了一声之后,手指才又继续向西,指在了喀喇沁蒙古的地方、

去年,黄台吉趁着大败察哈尔蒙古之机,已经收服了部分喀喇沁蒙古的部落,蓟镇口外的蒙古部落台吉,也于去年投靠了大金,并且带着大金的八旗哨探,在喜峰口到古北口一线,查探过当地形势,并陆续回报。

长城沿线的喜峰口、古北口等处的烽火堡垒,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陆续被标注在地舆图上的。

黄台吉的视线,随着手指的移动,一路向西,顺着蜿蜒盘旋的长城,最后停在了‘喜峰口’三个大字上,然后轻轻的点了一下,眼神微微闪烁着,脑海里更是飞快地计议了起来。

在地舆图的左下方,鸭绿江口边,还有一个用鲜红的朱砂写着的‘东江镇’三个大字,发出刺目的光芒,甚至让黄台吉故意视而不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