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凤来能够知道朱由检在放榜前,看到录取人员的名单上,没有宋应升和宋应星两兄弟的名字,专门派人去将宋应升和宋应星的卷子调了出来,送进了乾清宫的消息,其他内阁辅臣同样也有门路和渠道,知道这个消息。
而且,何如宠还是第二次评阅试卷的主评官,礼部会试的试卷,在录取人员名单都已经上呈御前的情况下,还被打了回来,重新阅卷、评分,其中的缘由,何如宠又怎么可能不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皇上跟宋氏兄弟的关系,自然而然的,便会引发这些朝中重臣的各种猜测了。
然而,不管皇上跟宋应升、宋应星两兄弟到底是什么关系,但有一点,却可以可定,皇上很看重宋氏兄弟,或者说,很看重宋应星!
宋应升的卷子,他们也看了,中规中矩的,取中完全够格,排名中上也没问题,但是宋应星的卷子嘛,那可就真的有些难办了!
听了施凤来的话后,所有的内阁辅臣,全都沉默了一下,最后,还是徐光启开口说道:“这份试卷惊世骇俗,非是我等能够随意置评的。”
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徐光启才又接着说道:“不如还是交给皇上定夺吧?”
听了徐光启的话,施凤来不由得微微愣了一下,旋即也点头说道:“也只能如此了。”
虽然,将宋应星的卷子交给皇上定夺,在无形中便失去了一个讨好巴结皇上的机会,但同样的,也会让自己少上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宋应星的卷子,搞不好,可就要得罪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了!
决定好了宋应星的卷子,交由皇上亲自定夺后,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很快,内阁的几个辅臣,便已经商量好了前十名的名次,在了奏章上,又将其他士子的名次和名字,罗列其后。
四百多个士子的名次名字,全部写下来,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好在这些事,也不需要施凤来、徐光启他们亲自动手,自有翰林院的学士带来。
施凤来、徐光启他们这些内阁辅臣,也只需要在翰林院学士将名次录好之后,在奏折的最后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即可。
奏章写好后,施凤来又拿起宋应星的卷子,瞧了一眼,对折了几下,放在了奏章下面,和奏章一起,递给了一直候在礼部大院里的乾清宫小太监,说道:“这是内阁和翰林学士有拟定的殿试名次,马上呈送给皇上御览。”
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还有,奉新士子宋应星的卷子,过于另类,内阁不敢擅自评定,只能请皇上亲自定夺了!”
小太监接过奏章和卷子,转身飞快地跑出礼部大院。
没过上多久,小太监便又急急忙忙的跑了回来,对施凤来等内阁辅臣说道:“皇上口谕,宣内阁诸臣,乾清宫觐见!”
虽然已经快到晚上掌灯的时候了,但皇上召见,施凤来他们也只能强打起精神,跟在小太监身后,往乾清宫走去。
很快,在小太监的引领下,施凤来他们便进了乾清宫,却见乾清宫中,烛火映照下,朱由检正站在御案前,手上还拿着一份奏折。
施凤来他们也不知道那份奏折,是他们刚刚呈递上去的,还是别人的奏折,只是用眼角的余光瞧了一眼,便在小太监的引领下,走到朱由检身后,朝朱由检行礼说道:“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