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社还不完善,有些里面的所谓教书先生,可能也只是些勉强识字的人。
但总体来说,都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
相国府。
董卓将蔡邕、杨彪唤到了府中,手中拿着一卷写满字的绢帛。
“伯喈、文先,董某一时兴起,写了些东西,给你们看看。”
言罢,董卓将手中的绢帛递给了蔡邕。
蔡邕拿起写满字的白娟,眼光扫过,口中喃喃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明公?!这是…”蔡邕眼中露出奇色,蔡邕又将手中的白娟递给了杨彪。
董卓笑了笑,解释道:“董某谓之曰《三字经》,可为小儿启蒙之物。”
杨彪看完后,口中轻叹一声,“明公大才也,吾等不及。”
“哈哈。”董卓大笑一声,“文先,本相唤你过来,可不是来听你称赞本相的。”
“这《三字经》本相也就想到这么多,心中还有一些其他想法,像什么,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不过只是随心而动,不成文章,还需要依仗伯喈、文先二人多多琢磨。”
董卓心中有些无奈。
《三字经》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是华夏三大启蒙书之一。
但是……
董卓,他没记住。
没错。
他没记住,前世里也就是知道那些大家经常念道的一些,什么人之初,性本善,等等之类。
要让他把《三字经》全文背诵下来,董卓只是表示后悔当初没有多看书。
不过,董卓没记住是小问题,天才是啥?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那百分之一灵感,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
现在自己眼前的蔡邕、杨彪二人便是大汉朝一等一的天才人物。
自己给他们个灵感,剩下的就可以教给他们来做了。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他们都做不好,那就妄称大儒了。
“伯喈、文先,这《三字经》启蒙读物,就交给你二人来处理了,你二人也可以寻其他人一起探讨一番。”
“只不过要记住一定要通俗、顺口、易记。”
“这是给孩童的读物,可不要搞太复杂,等你们弄好之后,交给本相看看是否合适便看。”
董卓大袖一挥,直接当起了甩手掌柜。
蔡邕、杨彪二人互视一眼,点了点头,“尊相国令,吾等一定将此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