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每天河面上川流不息,码头上停满了大大小小船只。厢军们喊着号子,一船一船把砖瓦卸载码头上。然后又一车一车送到军营里。还真是人多力量大,军营里的房子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
由于事前施平对军营进行了规划,还绘制了蓝图,所有的施工都是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的。等到了一定的规模,参与建设的人们突然发现,这座军营越来越不像军营,而更加像一个江南的特色乡镇,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整个小镇被湍河支流包围着,家家户户都连在一起,这里有很多的木桥,岸上的军营都是高宅大院,一个院子里可以住三十户人家,都打了公用的水井。青砖瓦房的外面被统一刷成了白墙墨顶,每逢丝丝烟雨,好似一幅水墨画,独具色彩。完完全全诠释了什么叫“小桥流水人家”,一派古朴幽静。
这里的一切都来自施平的规划,他仿佛还是那个扶贫干部,惯性的思维让他喜欢在白纸上作画,也许是某种情节作怪,他一不小心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后世的旅游景点。其实只要看一看天云山庄的布局就知道,所有的建筑都非常讲究与自然相和谐。正因为这样,来到仙云山庄的人很快就会喜欢这里。寇珠儿、阿娜儿、狄青和焦用是这样,张横和他的五个骑兵虽然来自京城也不能例外,他们很快喜欢上了这里。
如今,焦用、张横这几个骑兵也没有别的事情,主要教授狄青等一帮半大小子骑术,山庄里有三十几匹马和骡子,养的膘肥体壮。施平便从厢军里挑了六十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让狄青带着他们,跟随焦用和张横等进行骑术训练。施平是翊卫郎,按照军中的规矩,可以配备四五十个亲卫,优胜劣汰,他的亲卫肯定会在这帮人中挑选出来。
狄青和这些少年的新军服比正规的军服要厚实很多,因为采用的布料都是细帆布。仙云山庄生产的棉布有两种,一种是细棉布,很薄,但织得很密实,是做内衣的好材料。另外一种是粗棉布,其实是一种帆布。
刚开始生产出来的都是粗帆布,主要用来制作防水蓬布和船帆,通过张茂实的关系,禁军已经把这些防水蓬布当成了军用物资,专门制作帐篷,因此根本不愁销路。这种帆布采用平纹组织,经纬纱均用多股线。
随着工艺的改进,帆布也分成了粗帆布和细帆布两大类,粗帆布供不应求自不必说。山庄里的有心人无意中发现细帆布更适合做工作服和橡胶鞋的鞋面,于是,仙云山庄又增加了两个新的产品。
不过帆布毕竟很厚,用手缝纫非常困难,因此效率并不高。施平听说以后,二话不说,立马搞出了缝纫机。施平的缝纫机非常的简陋,如果有哪位看官见了,您肯定会笑出声来。因为这玩意儿实在太像后世路边修鞋匠的修鞋子缝纫机了,基本上一模一样。施平不过是稍微改了一下传动形式,把手摇的把手改成了用脚踩的踏板而已。
这种金属制的脚踏式缝纫机,采用了弯形带孔的机针,底线藏在梭子里。下面通过橡胶皮带传动,并配置了木制的机架。您还别小看这玩意儿简陋,它确实好用!它的缝纫速度达到了每分钟600针,制作成衣的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自打有了这种缝纫机,施平就打算开成衣作坊,毕竟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嘛,正好可以安置那些厢军的家属。他始终相信,随着自家产业链的延伸,将来这样赚钱的买卖会层出不穷。
不过棉花的产量始终是个问题,现在的棉花产量只够纺织作坊开工半年的,等那些厢军的家眷来了,肯定会要扩大规模,棉花就更加不够用了。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自己的承诺就成了笑话。
思来想去,施平只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不再敝帚自珍,把新棉种推广出去,让新野县所有农户都帮他种棉花。不过此前必须去县衙,找陈县令商量一下。毕竟种棉花是大事,多少会影响新野的粮食生产。只有取得了本地政府的支持,才能够将棉种顺利推广下去。
天圣三年正月十五刚过,新野县又开始飘起了鹅毛大雪。中午时分,一艘十来米长的小火轮冒着黑烟,迎着凛冽的朔风,在漫天大雪中缓慢地驶入新野城外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