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复丰祥”下了一个大订单,需要大量的煤炉子和蜂窝煤球。新野虽然没有现成的煤矿,但离邓州不远,水运也很方便。邓州可是个好地方,矿产资源丰富。不仅有优质的煤炭,还有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电石灰岩(包括方解石、冰洲石、水晶石、重晶石、墨玉大理石等)、高岭土、耐火土及黄铁、镜铁等,多产于西部山区。
宋以后开始大量使用煤炭,不过主要是用来炼铁和烧瓷。一般的老百姓家里还很少使用煤炭,主要是这玩意儿容易中毒。古人并不知道这是一氧化碳中毒,使用的煤炉没有烟囱,跟柴火炉差不多,这样哪能不出事?所以北宋时很少有家庭使用煤炉。
不过,宋代的煤矿开采水平倒是发展的很快,已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已出现了排除瓦斯和防止矿井塌陷的措施。
拿到这份订单后,施平让萧管家去了一趟邓州。萧懿很能干,没多久就在当地找了一家信誉很好的商号,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出资买下了当地的一个煤矿。虽然煤矿规模不是很大,但是煤层浅,很容易开采。双方约定好一个折中的价格,邓州商号只负责煤矿开采,萧懿承诺对方,不管邓州生产多少煤炭,仙云山庄全部收购。
只用了六天,军营外河岸高处边就矗立起几个大工棚,这些工棚非常简陋,每个工棚只是十几根柱子用木条搭建起来,屋顶都是用防水蓬布遮盖,里面堆满了白铁皮、模具、炉膛和炉盖等各种材料。
棚子外面,一群厢军士卒正分成若干小组,围着十几个工匠学习用白铁皮加工各种型号的煤炉。一个班组只需要学习一道工序,这样上手很容易。做外壳的负责做外壳,制炉膛的负责做炉膛,生产烟囱的负责生产烟囱,所有的配件都汇总到组装车间,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组装。
短短几天的时间,棚子里的材料便变成了各种型号的煤火炉。另外几个大工棚围成一个开放的院子,院子里堆满了石炭和黄泥,这里的厢军也被分成了很多小组,筛煤的负责筛煤,搅拌的负责搅拌,打煤球的负责打煤球……总之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空地上堆满了各种大小的蜂窝煤。
七八天后,新修的码头来了七八条槽船,他们卸下了粮食和盐,又运走了煤炉和蜂窝煤。一个中型煤炉两贯足陌,一百块蜂窝煤六十文,这就是煤炉和蜂窝煤的出厂价,这些东西运到江南后价格翻倍,而且还供不应求。
煤炉的利润很高,但买一个就可以用上很多年,没有白铁皮可以用普通的铁皮代替,很多小作坊也能够生产。蜂窝煤球的利润看上去虽然不高,但是因为量大,收益其实是非常惊人的。
别看煤球只是多了简单的几个窟窿,还真不容易仿制,勉强做出来成本又很高。目前又只有仙云山庄有专业的工具生产煤球,因此,还特么的成了独门的生意,别人想抢这生意都抢不去。屯田营的军士自从看到这个独门生意后,人心已经安定了下来。将主说话算话,只要进入作坊做工,每天真的能够拿到三十文工钱。因为作坊里采用的是计件工资,年轻力壮的人赚得更多,有的人一天甚至能够赚到五六十文。
施平还真是小看了这个时代劳动人民的韧劲!尤其是那些青壮,刚开始见他们一个个瘦得像麻杆一样,以为顶不了多大的用。没想到他们干起活来其实一点都不差,还非常有力气。施平为此感慨了半天。中国的老百姓真的很纯朴啊!只要给他们一条活路,让他们看到希望,一个个就会下死力气,根本不需要人督促。
这些厢军们对施平这个将主也很满意,除了去工坊做事能够赚钱,军营里开了大食堂,凭借着饭票去食堂吃饭。只有上工才能领到饭票,且并不影响军饷发放。等于是施平变相给他们加了饷钱。说实话,施平认为两百文一个月的军饷,实在有些坑爹。
制煤作坊的规模目前只有这么大,不可能让所有的厢军都去作坊干活。而且还有军营需要修建。大家都轮着来,三个都每天分一个出来,轮流去煤厂做工,轮不到去作坊做事的两个都,就负责砌房子,扩建军营。
将主没有哄骗大家,的确是为大家盖青砖大瓦房。施平爱惜本地的环境,不想把仙云山庄搞得乌烟瘴气,有一个冶炼厂就够了,砖瓦厂就懒得搞了。因此,砖瓦等材料都是从邓州和襄阳等地买来的,这两个地方很近,水路也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