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一梦千年话汴梁> 第77章 粤王新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7章 粤王新政(1 / 2)

赵受平——这是宋真宗赵恒当年给这具身体起的名字,也成了施平现在对外的正式名字。当今官家赵祯没有当上太子前的名字叫作赵受益,那才是他的正式本名。不过,施平这个穿越者心理上并不能接受”赵受平”这个名字,笔者还是决定尊重他的意见,文中继续用”施平”这个名字。

武卫军指挥、广南东路都总管、知广州事、迁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广州诸军事、封粤王。食邑七千六百户、食实封二千二百户,这一连串眼花缭乱的职衔,就是施平现在的品秩和担任的官职。

施平在品秩上跟荆王赵元俨一样是亲王,已经升无可升了。食邑上却要比荆王强一些。因为施平是唯一流放到岭南这个指射之地的亲王,食邑全都是实封。岭南在宋朝是著名的蛮荒之地,更是流放官员的“热门目的地”。据广州府衙的数据统计显示,施平被贬谪到岭南之前,现在被贬到岭南的朝廷官员多达八十五人。除了他自己以外,仅仅广州城里就有十四名犯官。这些人被流放到岭南可不是旅游度假,享受美食的,对他们而言,岭南就是自己职业生涯甚至人生的终点。但任谁都想不到的是,正是因为这些被流放的失意官员,却在无形中促进了岭南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加快岭南的文明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被流放到岭南且有名有姓的官员中不乏宰相、执政之类的gāo • guān,他们被流放的原因不一,有的是触犯刑律,有的是惹怒皇帝,有的是党争失败,其中比较著名的高级官员有:卢多逊,河南沁阳人,太祖年间任参知政事,太宗时官至宰相,因陷入秦王赵廷美谋反案,被贬崖州(今属海南),早已经病逝于贬所,不过他的儿子卢宽正好还在广州。

还有胡旦,这可是个状元。山东惠民人,太宗年间任知制诰,因卷入王继恩等人谋立皇帝案,触怒继位的宋真宗,被贬浔州(今属广西)。胡旦一家五口人还活蹦乱跳的呆在广西呢。寇准嘛就不用说了,算是名气最大的,他陕西渭南人,太宗年间任参知政事,真宗时官至宰相,因陷入天禧政争和谋划太子监国一案,被贬雷州(今属广东),已经病逝于贬所。他的老婆许氏还在雷州,施平已经派人去把她接到广州来,也算是一家团聚了。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奸臣丁谓,江苏苏州人,真宗时官至宰相,因擅权独断,被贬崖州(今属海南)。

岭南读书人少,这些官员不管是犯的什么罪行,但在这个时代个个都是精英。人才难得啊!施平打定了主意,只要他们活着或者还有子女在岭南,施平准备把这些人争取过来,为自己效力。迁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唬人的头衔都是虚衔,只是好听而已,没有实际的权利。

施平真正的实职是知广州,这意味着他取代前知州潘行周成为了新的广州知州,是广州最高的行政长官。另外,令施平意外的职务就是武卫军指挥,广南东路都总管,使持节广州诸军事这三个职务,个个都非常有分量。这意味着赵祯不仅把广南东路的战时指挥权交给了施平。让施平奇怪的是圣旨上赵祯还破例把武卫军直接划归他当做王府亲军,由施平的王府自己供养,朝廷不再负担这支军队的军费了。说白了,武卫军就是粤王府的王府私军。

这可是大宋开国以来前所未有,非常犯忌讳的事情。武卫军属于校阅厢军,编制有两个小军(团),每个小军五个营,共计十个营的兵力。这就意味着施平手上有五千个兵额的王府直属部队。毕竟这里是岭南,蕃汉杂居,陆地和海上的盗匪多如牛毛,再加上广州有市舶司这个朝廷最重要的创收部门,广州这个重镇的确需要重兵的保护。如果施平是在中原,即使皇帝再信任他这个哥哥,一意孤行要给他兵权,朝堂上那些个宰执们不可能让这样的圣旨通过。

施平成了粤王,还兼任广州的知州一职,成了广州最高的行政长官。他的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广州城的居民不管汉民还是藩民,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来官府重新登记户籍,办理居民身份证。同样,对于滞留在广州的外国海商也需要来官府登记身份资料,领取临时身份证明。施平这样做,就是要对他治下的人口摸底。在后世,如果一个地方官不知道自己治下人口的数量和组成结构,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

施平的第二把火就有些惊世骇俗了。因为他规定,广州正式居民的子女,凡是七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青少年必须上学接受三年教育。他在广州要推行义务教育,根据现在的情况暂时推行三年制义务教育。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再适当延长义务教育的时间。作为一个穿越者,”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一点是深入骨髓的。想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高素质的工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三把火就是对麾下的武卫军进行全方位的整编。超过三十岁的厢军老兵被他裁撤下来,身体好的老兵变成了警察,进入新组建的警察局,被分配到各个派出所负责治安。广州现在汉民少,还没有形成宗族势力,就像在一张白纸作画,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势力,规矩一旦形成,对将来也是有好处的。他要趁着这次人口普查改变皇权不下乡的状况,直接把政府的触角延伸到各个乡镇和村。那些不合格的老兵正式退役打散到广州各乡镇成为民户,除了一次性的钱粮补助,官府还免费分发土地和房屋,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当然,实现这三把火,官府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持。在宋朝的体制下,行政权和财政权是分开的,知州管理行政,财政却在通判的手里。想要实现这些个计划,必须取得广州通判的同意,这也是为了避免地方官为所欲为的约束机制。施平的计划刚一提出,就被广州的黄通判直接给否决了,黄通判直言不讳的告诉施平这不可能,官府没有这么多钱。

好在施平这个粤王什么都缺,最不缺的事情。不管怎样完善的制度,总是有漏洞可以钻的,财政部门不给拨款,那我就自筹资金。当然,公是公,私是私,不管施平有多霸道,规矩还是要讲的。于是施平大笔一挥,以广州的五年商税作担保,从四海钱庄低息贷款三百万贯来实施他的新政,至于那个不识时务的黄通判,施平都懒得理会他。

施平已经打定了主意,别的地方他管不了,但广州这一亩三分地,必须是他自己说了算!要发展广州的经济,他必须建设一支有能力的行政团队。等丁谓、胡旦等人来了,他会一脚把那些拖他后腿的官员踢开,换上那些愿意跟着自己干的人。哪怕他是丁谓这个奸臣也无所谓。

总之,赵祯既然敢用自己,施平也不打算故做姿态,假惺惺的推辞。他心中没有鬼,没必要太过谨小慎微。他的出现已经改变了这个时代,将来怎样他也猜不到。只不过她始终相信不管将来怎样变化,不管是他自己还是大宋,有一个稳固的南方绝对是有好处的。

——————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大辽国太平十年(1030年)四月初十,辽国皇帝耶律隆绪那座活动的行宫歇驾于大福河(今内蒙古呼虎尔河)之北。已经是四月了,中原大地早已经万物萌发,有了绿意,但长城塞外的北方大草原却依然是不见边际的白色,单调的白色。

走出帐篷不到一柱香的时间,耶律隆绪就感觉被丢进了冰窟窿一样,冷到看自己身上的锦袍都没有一点点暖色了。这一刻,耶律隆绪忽然感觉到自己已经老了,戎马生涯给这位辽皇的内心中添了几分厌倦,少了几分当年的豪情。北方的冬天漫长而寒冷,那象征纯洁的白色给人压抑的感觉,就连草原上那些稀疏分布着的几棵大树,也披上了银装。

草原上的这白色让人视觉疲劳,没有美丽、善良和纯真,只有血腥的战争、杀戮和永无休止的尔虞我诈。刚才,详稳(辽国的官职)萧匹敌自辽东而还,称言其都统萧孝穆在离城四面各约五里的地方筑修城堡以围困大延琳,已经包围了渤海叛军的主力,再过几个月,这场历时两年的叛乱就可以平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