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点点头,道:“确实不是恩师传授的,我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心有所感,感觉能用,说出来,就能用了。”
李牧接过话来,道:“儒术的精髓在于‘洞悉’,只有对一件事,或者一种现象,达到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创造出相应的儒术。但其本质,没有固定之法,但有一样,如果说了自己不了解,或者超过了自身极限,会遭到反噬。严重的,可能会丧命!”
孔颖达忙道:“谨记恩师教诲。”顿了一下,他又问道:“恩师,弟子还有一事不明,请恩师解惑。如果按照刚才你说的文位划分,我现在算是什么境界?”
李牧看了看他,道:“大学士一重,修身吧。”
“啊?”孔颖达愣住,房玄龄也懵了,孔颖达可是公认的大儒啊,都大儒半辈子了,怎么才算个大学士?
李牧看出他们的疑惑,解释道:“世间的虚名,你们还真的当真了?若是旁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那还用读书做什么,花钱雇人说就是了。刚才我说过,翰林需‘格物致知’,有疑惑,寻找答案,找到了,知道了,你就不疑惑了,从而晋升为大学士。而大学士则需‘修身立命’才能升为大儒。修身者,修自身德行,立命,则是要找到自己的使命。孔颖达,你明了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使命了么?”
“我……”孔颖达彻底怔住,李牧的问题,他回答不上来。
“等你想明白了,你会更进一步。”李牧没有过多说什么,有些事必须得是自己想明白,他继续道:“如今时机已经到了,我已经和父皇商议,明日便拨付工匠,在长安城兴建孔庙一座,用来祭祀孔圣。到时候,身怀文位者,只需要祭拜过孔圣,便可开窍获得才气。所以我才说,不必拜我为师,也能开窍,真不是推脱之词。”
“再过个几十年,儒家气运再兴盛一些,稚童读书便可开窍,到了那个时候,儒道才算真正大兴了。”
李世民听了半天,终于等李牧说完了,问道:“承乾,你是孔圣弟子,那你现在是什么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