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户换田二百亩、金二十两、绢二百匹、流爵子爵、荫一子为小旗官加流爵男爵。
......(千户、指挥佥事其余依次增加而爵位制度同百户)
指挥同知换田六百亩、金六十两、绢六百匹、流爵伯爵、荫一子为千户加流爵子爵。
工匠按照月产量报酬之十分之一,额外给予酬劳。工匠所产之器物、军物,合格率至少为十分之九方可获取额外酬劳。少于此规者,着返工重做。
其五,西南改土归流制。改土司为流官,以大明帝国之府县取代土司邦。云南、贵州、广西,三地布政使司与都指挥使司,当配合国朝制度行事。
其六,传国藩与不传藩制。特赐周王、汉王、赵王、辽王、秦王、楚王、蜀王、晋王八大藩王为传国藩,藩王世子、杰出宗亲子弟入宫与太子陪读、习武。亦于加冠之后入大明帝国之军队役二年,地方州府行政一年。
传国藩与国同昌、世袭罔替,大明帝国在则其亦在!
其余藩王乃不传制藩......此藩王制,乃新政制至关之要。万望诸宗室藩王,莫可轻之!”
在宣读完新政制度之后,朱棣不等众臣众将们的反应便宣布昭告天下。而后朱棣便任性的宣布了退朝,不理那些子庙堂之人的反应。因为朱棣知道,这些改革措施最重要的收集基层军官、军士、州府官吏还有地方藩王门的意见。朝堂上的那些京官、勋贵、传国藩们,他们的意见不重要。
锦衣卫开始了加班加点的探听消息,将全国各地的反应收集起来汇报给朱棣。只有掌握了地方的意见,后续的改革朱棣才有思路往下进行。
一个月之后。
果然入朱瞻基所料,诸藩王们在听到这个藩王制度改革的消息之后便内乱了。
本来应该一致对付国朝的藩王们,开始本家与旁支之间的斗争。最后在两败俱伤之下,诸藩王们居然开始托关系找郑和了。诸藩王本家跟国朝穿着一条裤子,迫使旁支分家将目光纷纷投向下西洋的政策上来。
八大传国藩倒是欢天喜地的,毕竟这个荣誉不是人人都能够拥有的。
朱高煦除外,因为汉王藩成了传国藩之后。就代表着他这个汉王殿下,是不能成为太子殿下乃至于皇帝陛下了。朱瞻壑倒是很开心,他现在除了东营郡王的爵位。只以传国汉王藩之世子的身份,便可以入宫与朱瞻基学习了。以前朱瞻壑要见朱瞻基是要看朱瞻基的心情,而现在是名正言顺咯。
官员们倒是比较反对考核制度,但是他们的意见不重要。而官员门对于商政司倒是很感兴趣,尤其是不少三十多岁的县令们都关注着商政司之事。
军队的反应也不大,毕竟国朝给了补偿与恩赐。
朱棣见反响不错,便也决定将新政改革政策推行下去了。
只不过朱棣的新政虽然说是照顾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毕竟是极大的更改了《皇明祖训》。原来朱棣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新政改革,不过现在朱瞻基给了朱棣信心进行一场彻彻底底的新政改革了。
而违背了《皇明祖训》的代价,就是有一批藩王宗室与基层军官对朱棣有了意见。
虽说大环境还很稳定,新政改革推行个几年也可以靠利益稳定下人心。但是以晋王朱济熺为首(这家伙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已)、山西的十余个千户军官为骨干,在北方隐隐的开始酝酿起了阴谋。
南方以西南诸土司的大本营云南为根基,云南、广西、贵州三大布政使司开始了酝酿着反抗行动。只要改土归流进行到一定的时候,西南是一定会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