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此,他才毅然决然地选择辞官,参与科举考试。
在他看来,文武殊途,开国初年,邓国公自然面子大,举荐官吏自然是小事,但,终究朝廷还是有规矩的,他身上被打着邓国公的烙印上官场,一辈子都洗不了。
他可以毫无怀疑的相信,如果继续下去,他的一生最多止步于州府,位及公相,宣麻拜相,再无可能。
随后的几个月,整个天下一直热闹喧嚣。
首先是八月的秀才试,十月的举人试,这样从未经历过层层选拔的北方读书人,分外的好奇,担忧。
幸亏,许多主考官都是来自南方,经验十足,才能勉强维持住局面。
这场规模宏大的秀才举人试,从南方的海南,到北方的河北府,西边的陇右,东边的山东,二十三府,数十万人参与,轰轰烈烈。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
名额终究是有限的,能够脱颖而出的终究还是少数的精英。
残破多年的北方,第一次感受到文风的洗礼,读书人也第一次感受到地位的上升。
秀才可以直接为吏,举人甚至可以直接授官为县令,这让北方上下为之疯狂。
就如同南方经历过的那般,无数的私塾蜂拥而起,书本的价格一再上升,文风开始荡漾,文人开始被崇敬。
读书与可以做官,第一次划上了等号,即使是最低级的胥吏,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也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而很现实的是,秀才试过后,秋税的征收格外的顺利,转运使司衙门的普及,也是如此。
地方的豪右,也第一次见识到,秀才可以与县令侃侃而谈,也明白不光是进士,才可以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