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亦可提防长安突然下黑手。有前例在,秦策真敢这个时候动手,父子间的矛盾定将更大。将事情稍加润色,继而宣扬开来,更会让天下百姓不耻。
“好。”
桓容采纳两人建议,重新翻阅过之前草拟的条款,确定没有漏洞,立即着人去请秦璟。
秦璟来得很快,同行还有张廉和两名谋士。
说是谋士并不尽然,在秦璟麾下,无一人不能上马持刀,冲锋陷阵。纵然盯着谋士之名,五官清俊、气质儒雅,一旦上了战场,砍瓜切菜半点不耽误,甚至比胡骑更加凶狠。
双方都有准备,同时列出条款,划出底线。在彼此能接受的范围内讨价还价,逐条进行商讨。
最终,定下以白兰城及治下换西海郡,以工匠换皮甲海盐。
秦璟放弃共管白兰城,保证不涉足莫何川和吐谷浑境内。作为交换,桓容以合理的价格市其刀兵弓箭,但对数量和种类有所限制。并且约定,一旦长安和建康发生冲-突,这项交易立即作-废。
关于兵器之事,桓容和王彪之未能达成一致,却得到了谢安的支持。
有舍有得,该让利的时候就不能固执己见。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定约很不现实。如桓容所言,骑兵固然勇猛,却并非没有制衡之法。
只要做好把控,留下充足的时间准备,武车和战阵为基础,必能有克敌制胜之法。
在那之前,他需要时间。
同样的,市给秦璟武器,也能进一步加深长安的猜疑。
桓容承认自己不厚道,但关系到政治,以厚道准则行事,到头来只能害了自己。
再者说,以秦璟的头脑和经验,自然知晓此举背后用意,依旧定下此约,必是早有考量,做出取舍。
讨价还价的过程无需细说,只需概括成八个字:唇枪舌剑,寸土必争。
桓容彻底见识到,古人的谈判技术有多么惊人。
撸起袖子上?
压根不足以形容!
若是将说话的技巧比作兵器,绝对是狼牙棒抡圆了往下砸,不砸到对手头晕眼花绝不罢休。
谈判持续整整四天,到第五天,条款的方方面面,包括每一个细节都做过讨论,双方才终于达成以致,将最后定下条约刻上竹简,落下印章。
桓容邀秦璟同往姑臧,秦璟没有犹豫,欣然应允。
莫何川治所已走上轨道,启程之前,桓容召见留下的治所官员,请谢安和王彪之面授机宜,确保一切按照计划进行,不会横生枝节,发生不该有的错误。
“此地托于诸位!”
“诺!”
治所官员正身下拜,多数是弱冠而立之年,曾披甲执锐,随众将兵一同拼杀,见识过战场的残酷,也理智做出一番事业。
留他们在吐谷浑,桓容可以放心。
太元二年,五月
桓容一行离开莫何川,北上凉州。
同月,秦玓率兵扫清三韩的鲜卑残兵,慕容垂身陷重围,不肯下马弃刀,自刎而死;慕容德死于乱箭,诸子尽数战死。
慕容冲不知去向,慕容令断臂坠马,被秦玓生擒。
盘踞岛上的鲜卑骑兵或死或降,残存的高句丽人来见秦玓,竟要求归还丸都城。
秦玓听着好笑,压根没有多言,令部曲将人拉出帐外,连同随行之人一起,尽数斩首示众。
“将军,此举怕会激起民怨。”
“民怨?”秦玓冷笑,“随他去。”
他带兵打下三韩,可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这些人真有勇气,为何不举刀反抗鲜卑?
鲜卑凶狠,不服就杀,压根不敢反抗,全都成了-缩-头-乌-龟。以为汉人讲究仁义,就能予取予求?
滑天下之大稽!
第二百六十四章
三韩之地尽下,苟活于鲜卑刀下的三韩人又被秦军过了一遍筛子。
丸都城外垒起三座-京-观,并非是战死的慕容鲜卑,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被筛出来的三韩人。开口索要丸都的几名高句丽贵族俱在其中。
见识过三韩人的贪婪和愚蠢,秦玓彻底动了杀心。
继慕容鲜卑之后,让三韩人彻底明白,高句丽和百济等国早已不存,认不清自己几斤几两,敢在秦军面前狂妄,势必要付出血的教训。
“凡有牵连者,杀!有愤语者,杀!造-反-者,全族格杀!”
命令既下,秦军放开手脚,之前怀抱侥幸的高句丽人终于发现,自己胆敢招惹的,是比慕容鲜卑更凶狠的杀神。
众人这才醒悟,能将慕容垂逼得自刎、将慕容德乱箭-射-死,于乱军中生擒慕容令的秦军主帅,岂会是易于之人?
残存的三韩贵族万分后悔,甚至肠子都悔青了。
谁说汉人讲究“仁德”,比鲜卑好对付?!
奈何世上没有后悔药,事情已经做出,甭管有没有干系,凡是被查出贵族和官员身份,都会被拎到秦军大营走上一遭。
寻常百姓亦未能幸免。
秦军一日不停手,笼罩在众人头顶的阴云就不会散去。怨恨之气逐渐弥漫,尽数朝向贵族和官员。
如果不是他们百日做梦,妄图向秦军索要丸都城,会招来这场大祸?
秦军打败慕容鲜卑,占下三韩之地,必会归入国朝版图。因为几句话就归还城池,不是开玩笑吗?
当初高句丽发兵攻打邻居,占了百济、新罗和任那多少城池,照样人杀光,地盘占下。
如今凭什么以为秦军会归还丸都城?
秦军刀锋染血,丸都城外垒起-京-观,苟活的三韩贵族官员十不存一,连护卫远亲都未能幸免。
“殿下,杀戮过多有违天合。”见杀得差不多了,夏侯将军劝道,“三韩之地既下,有反意之人尽数伏诛,当下令安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乱子。”
夏侯将军的面子,秦玓总是要给。
在之前的战斗中,后军的战绩可圈可点,同中军配合默契,最终将慕容垂彻底包围。这一切都与夏侯将军分不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