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耽美>累了,让大佬来攻略我吧[快穿]> 第29章 第二十九章红楼2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章 第二十九章红楼29(1 / 2)

瑞王很清楚,皇帝是在怀疑他,他坦然的道,“我的身子,不可能有子嗣,即便过继了,那也不是我的血脉。给他留一个王位,换他在我死后祭祀就够了,剩下的我何必多事。”

这话几乎是在明晃晃地告诉皇帝,他没必要投靠哪个皇子。

谁当皇帝于他来说,都是一样的,毕竟他身体不好,能活几年都是未知数,而即便能活到来,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子嗣,何必折腾呢。

皇帝喉头一哽,想到了太子。

太子有子嗣,没有嫡子,但也有三个庶子,还有嫡女和庶女。

但太子并不在乎,一心在死前肃清朝堂,这是身为太子的公心。

而瑞王和太子其实一样,瑞王还更惨一点,也许他能活得久一点,但他注定没有血脉传承,那做得再多也失去了意义。

也就是说,他现在做的一切,也都基于公心,是为了大周江山计。

皇帝忍不住眼眶湿润,“你呀你呀,和太子一样惹人心疼。”

“我不需要,”瑞王淡淡地道,末了加了一句,“皇伯父。”

也就是这句伯父,叫皇帝心里破防,认认真真考虑起瑞王的建议来。“你说得不错,这件事我会让人着手办理,你身体不好,就负责监督好了。要是有哪个胆敢不尽心的,我赐你生杀大权。”

“嗯,”瑞王随意应了一声,皇家监察百官的暗卫都在他手里,只要他愿意关注,那些不合心的官员,分分钟钟换掉。

皇帝这个权利,也不过是让他行事更方便而已。

没在这上面多纠缠,瑞王提到了另外一件事,“当粮食增多后,就会变得廉价,百姓们吃饱之后,自然追求更多的享受。”

“你想提高商人的地位?这绝对不行。”皇帝果断拒绝,这要是被外面那些老学究知道了,得指着瑞王的鼻子骂,他可不想瑞王受这个窝囊气。

更何况,一切尚在计划中,还远没到那个时候。

瑞王摇摇头,“不是,我想的是开海禁。”

刚开国的时候,是没有设立海禁的,三四十年前,北边大举来袭,南边也不得安生,时时有倭寇骚扰沿海百姓。

朝廷焦灼于北方战事,再加上没有特别好的海军,索性就设了海禁。

皇帝登基后,也没有废除,所以海禁一直在,不过这不算本朝的传统,只是先帝设立的而已,如果要废,会容易得多。

“你让我想想,”皇帝当然知道开海禁的好处,内廷至今还保留着几十年前海贸带来的利益,那数量惊人的利润,即便是皇帝也是心动的。

但相对地,风险也是对等的,不仅如此,对沿岸的百姓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

这些年的海禁,不仅没让倭寇变少,反而变多了,周边海域还不知道藏了多少海盗。

就皇帝知道的势力,就有十几股,只不过人数最多也不超过万人,他们也不敢上岸,所以皇帝没放在心上。

但要开海禁,进行海贸的话,这些势力就是阻碍。

也因为他们的存在,朝中会大力反对。

“海贸不是目的,海军才是朝廷要关注的。”瑞王轻声道。

没错,海贸只是顺带的,他的目的是训练一支海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海军。

瑞王通过这些年来大周的洋人,认识了海外的国家和势力,并且意识到,世界的格局在剧烈动荡中,远没有大周人以为的那么安稳。未来,或许海军才是主力,是守护大周的壁垒。

如果桑语知道他的想法,一定会大力拍掌赞成,这超前的眼光,绝了。

之前瑞王没找到契机,可现在,他知道有了。

“玉米和红薯也是产量巨大的农作物,我们需要这些良种,即便是给百姓们的餐桌上增加一两道菜,也是我们这些皇家人应该做的事。”

皇帝心绪激烈跳动,没有一个帝王在听到关于开疆拓土的事后会不激动。

哦,当然,有了海军伴随着的当然是占领更多海上地盘,即便不去攻打别的国家,大周海域附近那些无人或者海盗占据的海岛,也能纳入大周的地盘。

可海军这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了,朝廷官员也不会赞成他们投入大量成本在海军上。

因为短期内看不到利益,甚至还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

不要以为他不知道,虽然开了海禁,但海上贸易从来没断绝过,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是巨大的利益。

而朝中一定有那些海商甚至海盗们的利益共同体,他们悄悄吃着红利,当然不愿意开海禁,和别人分一杯羹。

皇帝深呼吸几次,最终也没有说出反对的话,“说说你的计划。”

“玻璃能带来巨大的利润,我的意思是,把这部分钱单独列出来,组织人手,清理一波沿海不安定势力,等这些魑魅魍魉都清理得差不多了,就顺势成立海军。然后开海禁,由内廷出面,收集宗室,朝臣和民间资本,组织大型海贸。借口是寻找能活万民的良种,想必朝臣看到沿岸安全了,也说不出反对的话。”瑞王道。

“这至少需要五年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如果这样做,那皇帝到手的那部分玻璃利益,和瑞王到手的都必须投入进去,算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而其中分配给朝廷公库的,却不能动,只能皇帝私人出资,偷偷地来。

“我不需要那些钱,可以全部投进去,如果还是不够,我也可以再想想别的法子,多弄一些来钱的买卖。”瑞王道。

说话的同时,他掩去了眼底的思量,桑语给的这三个方子,真是一环扣一环,有明显的引导瑞王往海外发展的意思。

玻璃提供资金,药方预防疾病,良种在海外,看似关联不大,但要出海的三个重要方面都考虑到了。

现在只剩下海船的建造了,以目前大周的技术,近海的海船很容易,官方的民间的海船都有,只要征集,随随便便都能弄到百十艘。

这些组织非官方的清剿部队,就已经足够了。

而真正能远洋的海船,瑞王在心里打上了一个问号,或许桑语那里有资料?

不过这个他不打算说出来,也不打算去询问桑语,就让这件事过去吧,相信凭着大周的匠人,也能制作出来,实在不行,去那些洋人国家购买技术也不是不可以。

桑语暴露得越多,就越危险,瑞王不确定以自己的身体,能坚持几年,他不希望自己不在了,桑语的异常被人发现。

皇帝很心动,非常心动,他几乎要看见一个不一样的盛世即将展开,而这个盛世,将由他盛平帝开启。

强忍着激动,皇帝道,“得先清理蛀虫。”

言下之意是,太子主持的那场献祭活动,得先完成它,把大周打造成无坚不摧后,才能一步步对外扩张。

“太子的身体……真的不能坚持了吗?”瑞王有一瞬的心软。

“药物已经侵蚀了他的身体和神经,暴躁易怒是改不了的,大周……不能有暴君。”皇帝说着语气也低沉下去,第一次有了后悔的意思。

当初要不是他纵容甄贵妃,她也不敢那么大胆,长年累月给太子下药。

如果太子还好好的,那皇帝也不会犹豫,会立刻同意瑞王的计划。

太子的能力,远超其他众皇子,即便是四皇子,也少了太子几分气度和手段。

“或许太子是个好人选。”瑞王含糊的道。

皇帝神情一震,侄儿的意思是,作为一支民间部队,去清理沿海吗?

当一支训练军的首领,暴怒确实不是什么坏事,只要他还能保持一分清明,那也就够了。

皇帝对这个提议心动了。

瑞王没有再多说,今天说的这些都是大计划,需要慢慢计划实行,急是急不来的。

从那天开始,瑞王就忙起来了,一连好几个月都不见人影。

桑语大致也能猜到,他在忙什么,毕竟那三个方子,还是她自己提供的,除了偶尔派人给园子里送果酒,水果蜜,果汁等吃的喝的,她也没再关注那边情况。

双方的关系好似一下子降到了冰点,颇有点银货两讫的意思。

就连桑度都以为之前是他误会了,自家族侄女和瑞王并没有关系,不然也不会这么久没有一点往来。

接到了恩赏的圣旨,桑度等人此行算是圆满完成,又花了一点时间,和四皇子派来的人顺利完成了交接。

顺便他还当了一回中间人,桑家在姑苏盘踞百年,姑苏大小势力都有接触,在桑家获得圣旨嘉奖后,也有人忍不住心动了。

桑度接到他们的来信,特意和四皇子的人提了一次,得到同意后,就做了中间联络人。

姑苏是产粮大户,今年又有好年景,即便搭上来的只有七八家,可他们既然有了这想法,也就舍得花银子,因此,虽然在朝中被卡了脖子,四皇子还是很快地就收集到了足够的粮食。

更甚至在双方沟通过后,粮食直接运往灾区,一对一精准救灾。

桑度和桑家其他族人,在中间出了一份力,来往于京城和黄淮地区,算是把善事做到了实处。

而这段时间,诚哥儿和谚哥儿一直住在县主府,有两个小家伙在,桑语觉得日子快活了一点,至少没有那些无所事事了。

桑语拿起了课本,一是教导两个小家伙,让他们不在大人忙的时候,落下了学业,二也是为了试探自己的底线,看她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还懂多少本不该懂的东西。

没花费多长时间,桑语就搞清楚了,她的学问很扎实,懂得非常多。

没错,是她自己,而不是原主。

原主纵然从小进学,又天资聪颖,可她是个姑娘,又身体不好。

桑疾给她安排的课程,除了《弟子规》,《幼学琼林》,《千家诗》等启蒙书籍外,只通读了一遍四书五经,并没有深入了解。

然后原主读了史书,桑家家训,读史可以明智,所以桑家无论男女,都是要读史书的,最后是女四书。

没错,即便桑家这么开明,原主还是要读女四书,以及针线,管家等女子需要学的内容。

桑语理清了原主的记忆后,再对比自己会的,就知道差异有多大。

她精通琴棋书画礼御射,诗酒茶,调香,雕刻等等等等,学问上,她精研四书五经,会写八股文,能诗会诵,这真是……有够奇特的。

所以她给两个小家伙上课绰绰有余,她甚至还能教他们到中进士为止。

桑语一手教案,一手教鞭,给两个小家伙讲历史故事。

历史可以是深奥的学问,也可以是浅显的知识,只要里面的道理不变味,那换一个小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也没什么大不了。

诚哥儿和谚哥儿就很喜欢听她讲故事,每次都目不转睛,炯炯有神。

说完了《公羊传》里的一则小故事,桑语停下来,“都听懂了吗?”

两个小家伙连连点头,眼睛里闪耀着星星,奶声奶气的道,“听懂了。”

“那么,请桑城重复一遍。”桑语放下手,笑着坐下。

诚哥儿大大方方站起来,开始复述,和桑语讲得有八分相似,最后还说了自己的理解,虽然有点偏差,但能dú • lì思考,已经非常不错了。

桑语纠正了他一些小错误,就笑眯眯地让他坐下,开始询问谚哥儿,“谚哥儿你呢,可以复述吗?”

“姐姐,你应该叫我桑谚,”谚哥儿奶声奶气的道。

“那么,你是不是也该叫姐姐夫子?”桑语笑着道。

“夫子姐姐,谚哥儿会。”谚哥儿从善如流,只是白白嫩嫩的包子脸,一点也看不出严肃的样子,而是可爱极了。

“好的,那么现在请桑谚复述。”桑语忍着笑道。

谚哥儿毕竟还小,记忆力比不上哥哥,但复述的内容前面是对的,后面就有点混乱了。

桑语纠正了他后面的错误,再让他重复一遍,就有九成正确了。

可见这两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如果桑家的孩子都像他们一样聪慧懂事,那难怪族长迫不及待地现在就开始铺路了。

讲完故事,桑语看了一眼时间,差不多快到午餐时间了,上午一共上了两节课,一节每个时辰,也就是一小时。

一节读蒙书,一节讲历史,虽然是以故事的形式,但要让两个孩子都记住,也耗费了不少精力。

桑语让人带两个小家伙下去用膳,午休过后,谚哥儿可以玩耍一会儿,诚哥儿就要开始练字了。

他已经五岁了,练字不能麻烦,即便现在写不好,也得养成习惯。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桑语养孩子养得兴起,桑度等人就回来了。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黄淮那边已经平稳下来,桑度他们的任务也完成了,回京后打算接上诚哥儿和谚哥儿回姑苏。

桑语有点不舍,“好不容易来一趟京城,度叔不多待一段时间吗?这些天你们一直忙,都没有好好逛过京城。”

桑度摇摇头,“都已经深秋了,再过段时间就要入冬了,天冷了出门,我怕两个孩子受不住。”

桑语有点遗憾,但也没说什么,让管家为他们准备行礼,以及给桑家族人的礼物。

这期间有很多都是给两个小家伙的,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桑语还挺喜欢他们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以后就是孤儿了,虽然叔伯会照看,但哪里比得上亲生父母,桑语难免多操心了一点,给他们准备了往后两年都用得上的物品。

这也是他们之间的缘分,桑度就没有阻止,而是耐心地换了一艘更大的船,能放下桑语准备的这么多东西。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出发的前夕,一件事打破了他们的计划。

先是李府送来帖子,说李六娘出了孝,要举办一场出孝礼,请他们去观摩。

桑语没去,也没告诉两个孩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